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2017-06-26 08:17:04|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産城融合"生態綠洲"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曾經藏污納垢的廠中村、城中村,已經悉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眼綠意的開放式公園、高品質的動遷安置房,以及即將崛起的休閒商務區。

  近6.3平方公里的南大地區,地處上海西北角,被外環線、滬嘉高速、上大路和南陳路圈圍,一度在國家環保網格色塊中呈現“黑色”,連續三輪被列入上海市環保三年行動計劃。

  2010年10月,南大地區綜合整治拉開序幕。2012年,南大地區綜合整治整體規劃獲批,該項工作開啟“加速度”。經歷了艱苦卓絕的談判、動員、拆違、騰地之後,如今終於呈現破繭之勢,已進入徵收補償收尾和功能開發啟動階段。

  這塊市區騰出來的寶貴“大衣料子”,將按照“外圈綠地、中圈安置房、內圈商務區”的總體原則,變身為一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區。南大“蝶變”的背後,是産業和地區的共同轉型,探索著人與環境的共生之道。

  南大轉型,不只簡單改變生態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南大規劃總圖

  30年前,南大地區成為承接上海中心城區化工、皮革産業轉移的基地。

  這裡企業佈局犬牙交錯,包括10家央企、20家市屬企業、34家轉制企業,以及層層轉租後數量驚人的3000余家租賃企業。這些企業以化工、皮革、倉儲等污染産業為主,大量違法搭建廠房佔滿了6平方公里土地。

  去年新春上班第一天,在南大地區紅光製革廠整改現場,寶山區領導召集全區相關負責人,召開“補短板”暨“五違”整治現場會,被稱為寶山“一號工程”的補短板正式啟動。

  選擇這個地點頗具意味。由於企業經營不佳,2009年起,紅光製革廠陸陸續續地出租廠房和大樓,層層轉租現象非常嚴重。據有關部門統計,廠區裏竟曾有“二房東”45個。生産居住合一,衛生狀況惡劣,消防隱患突出,甚至暗藏多家地下熟食加工窩點……

  在南大地區,這樣的“臟亂差”曾經是普遍的存在。去年10月25日,南大核心區1.62平方公里通過“五違”整治驗收後,今年通過進一步整治,又拆除南大東塊違法建築96.2萬平方米。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南大控詳規劃重點地區鳥瞰圖

  “補短板當然不僅是拆違。”在寶山區委書記汪泓看來,南大地區的轉型不只是簡單改變一個地區生態,更代表整個城市板塊和産業能級的提升。

  南大地區的産能落後態勢逐年顯現,人口密度卻迅速膨脹。這裡的來滬人員同戶籍人口比例一度達到10:1,不合理的人口結構帶來大量治安隱患和社會治理難題。久而久之,南大成為一處規模浩大的“城中村”,與周邊發展日趨格格不入。

  將“生態建設先行”列為南大整治的首個目標後,寶山成立區領導挂帥的南大地區綜合整治開髮指揮部,旨在打造“環境、交通協調發展的生態宜居城市綜合功能區”;今年,寶山區更提出,要將南大打造成“産業融合、職住平衡、配套完善、環境宜人的産業社區”。

  根據規劃,綠地將佔據整個南大40%的面積,這個規模是在中心城區最大的。這裡還在全市率先探索成片區域土壤修復,在規劃和土地整理階段即引入環境機構,將存在土地污染的地塊直接做成綠化。目前,已完成一期30公頃綠地建設,二期39公頃做好開工準備。實施了40個區域123個地塊的土壤修復,整治完成走馬塘等河道,環鎮北路實現貫通,基本建成豐皓路一期、鄂爾多斯路一期、鄂爾多斯路二期。

  觀念轉變,算大賬“騰地”加速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規劃中的15號線地鐵上蓋功能區

  在南大地區所在的大場鎮鎮長劉建中看來:“南大地區轉型的過程,環境變化還是表面的,關鍵是老百姓觀念的轉變和理解。”

  滬太路石材市場所在地,距離中環僅幾公里,西面是上海大學産學研文化聚集區,南面是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上海國際研發總部基地和尊木匯木文化産業園區……如今已變身開放式公園,清澈的湖泊鑲嵌在綠色的草地中,粉色的荷花隨風頷首,好不愜意。

  當初,石材市場從事低端的石材加工、打磨等,在生産過程中産生大量的污水、粉塵,既危害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也嚴重影響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附近的樹木長年被粉塵覆蓋,甚至河水泛白、魚蝦死絕。

  在拆除石材市場時,由於觸動了經營戶的利益,寶山區大場鎮拆違隊長曹瑜海曾被毆打,但他從不還手,也不氣餒,繼續做拆違工作。圍觀群眾感到不可思議:“做這事到底圖啥?”他淡然一笑:“我也糾結迷茫過,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可以給子孫後代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我也是附近的村民啊!”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規劃中的15號線南大路站文化商業社區

  時任聯東村黨支部副書記的黃榮海,帶頭拆除自己村屬的涉違企業,並憑藉在村民中的威信挨家挨戶動員,耐心勸説涉違村民主動退租清退人員,面對村民心中自己家庭的“小賬”,黃榮海同他們談起村裏的“大賬”;針對村民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黃榮海給他們算起長遠的“致富經”。就這樣一戶戶的簽約,最終促成了整治任務的順利完成。

  滬太路石材市場整治,共取締落後産能經營戶138家,據滬太路錦秋路環境監測站數據顯示,整治前後的區域降塵量從4.6噸/平方公里˙月下降到了4.4噸/平方公里˙月。緊鄰石材市場的上海國際研發總部基地最先受益,僅2017年一季度,就引進入駐高新技術企業40多家。

  在南大地區,部隊地塊多也是一大特點。滬太路3079弄是駐滬部隊管理區域整治地塊,如今結合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形成了“軍地攜手,共同整治”的聯動格局,違法建築大部分已拆除並種植了綠化。

  類似這樣的典型案例,對當地企業和百姓觸動很大,很多人漸漸從覺得“被端了飯碗”到“主動拆違、積極動遷”,也加快了南大地區的騰地進程。

  南大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躍進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南大地區央企、市屬國有企業共68個權證地塊,採用“貨幣補償、統一收儲”方式,已完成徵收簽約58個地塊,簽約率85.2%,騰地36個地塊。集體企業共涉及2934畝,已實現騰地2725畝。南大一期668戶,簽約率91.3%,南大二、三期818戶,一個月時間簽約率已達89.3%,計劃在今年年底完成簽約收儲。

  深度融合,人的幸福才是規劃根本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南大一期綠地

  面對從老房子遷出、進入動遷保障房,南大地區的村民曾有擔心:我們會不會從老的“黑土地”住進新版“棚戶區”?事實證明,這種擔心純屬多餘。

  就在這兩年內,南大地區就有3個動遷安置房項目獲得上海市建築工程品質大獎——白玉蘭獎。這在動遷安置房中,並不多見。記者在位於鄂爾多斯路的南秀雅苑觀察發現,這裡有高品質的綠化,15幢18層高樓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頗有設計感的塔尖式屋頂,加之外墻上各種精細的雕花設計,可以媲美價格不菲的商品房小區。走進樓宇內部,看不到遍佈的管線,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的磁磚和複雜精細的墻角吊頂。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大場醫院

  56歲的姚榮華是南大村的老村民,從小生長在南大村,目前已入住新房。他感慨:“以前家裏再怎麼裝修,外面都是亂糟糟的,出行也不方便,現在這房子,讓我都不敢相信還在南大!”

  更讓村民們開心的是,這幾個動遷安置房基地都和村民原先的宅基地挨得很近,有的就是原地建房。對於動遷保障房建設,寶山區全力支持,一平方米的建設成本就達到萬餘元。為了提高工程品質,除了專業監理人員以外,在被動遷的四個村,大場鎮還採取“自己的房子自己監理”的辦法——在村子裏尋找三五名會做建築活計的村民,組成品質監督小組,讓村民自己監督未來住的房子建設。“這招非常有用,畢竟自己住的房子,村民監督得特別認真。南大這樣的動遷房基地,至少和周邊高品質商品房處於同一水準,既對得起老百姓,也提升了南大地區的整體品質。”大場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區縣新聞】寶山最大"黑土地" 變身"生態綠洲"

環鎮北路

  而貫穿南大整治的一條準繩,就是“保障百姓利益不受損”。對此,南大整治明確“公開公正、分類施策”,針對國企、集體企業、居民農民等,分別提出不同的徵收標準。針對地區內各類企業,逐一走訪,摸清各自家底、需求,在評估徵收中實現“一企一檔案”,應評盡評;針對村民,亦實現“一村一策”、“一戶一表”。鋻於改造過程中一些村集體企業的撤出,已由寶山區政府出資彌補村裏的租金損失,以保證村民長效增收。

  南大未來繪就的這張藍圖,也與人的幸福息息相關——外圈是由外環綠帶和滬嘉生態廊道組成的生態保護圈,作為城市生態廊道的組成部分;中圈是居住生活社區,將建成多樣化住宅形式的綜合社區,重點建設保障性住房,同時提供更多的人才公寓;內核為公共活動中心,發揮上海大學的産學研綜合實力,加強研發商務功能,以及地區商業中心功能。同時選擇性保留部分産業基地,促進産業轉型和能級提升,發展工業創意研發、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態,打造形成寶山區新興的城市綜合中心。

  生態、産業、城市空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南大轉型帶來的一筆財富,而實現人的幸福,則將成為無價之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