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用地“負增長”折射上海城市轉型發展

2017-06-27 11:27:19|來源:新華社|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退一進”:建設用地“負增長”折射上海城市轉型發展 

  2017年6月25日是第27個全國土地日,今年全國土地日的主題為“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針對人口資源環境緊約束的現實,上海市正以土地整治和建設用地減量化為抓手,交出城鄉統籌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上海答卷”。

  “198”用地減量化目標有望超額完成

  上海市建設用地規模已接近規劃“天花板”,建設用地“負增長”正倒逼上海城市轉型發展。

  在增量空間有限的背景下,上海市郊區仍有約198平方公里的零散、低效的工業用地。按照建設用地“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品質提高”的策略,上海市于2014年下半年開始全面實施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

  據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王訓國介紹,到2017年底,上海全市計劃完成“198”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項目立項2750公頃,驗收2050公頃。截至6月中旬,已完成立項4055公頃,超額完成計劃任務量,已完成驗收1681公頃。市級環境綜合治理區域內,“198”減量化項目共492個,預計建設用地減量951公頃;其中已驗收項目184個,完成建設用地減量336公頃。

  專家認為,上海作為一個超大型城市,土地矛盾突出,面臨城市快速擴張,用地結構亟待優化。戴德梁行亞太區董事局主席暨大中華區行政總裁張國正在“‘城市更新4.0’主題論壇”上表示,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在土地資源管理運用上仍有追趕空間。比如,東京和紐約的工業用地在建設用地中佔比不足5%,而上海的工業用地比例卻達20%左右。但從單位平方米的産值來看,上海只有東京和紐約的一半。也就是説,上海很多工業用地要麼在閒置,要麼在工業用地上的産值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上海市規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上海市通過土地整治實現補充耕地17.4萬畝,低效建設用地減量3.1萬畝,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近1.9萬戶,實施市級土地整治示範項目8個、郊野公園試點項目7個,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正同步顯現。

  土地“天花板”倒逼城市發展和産業轉型

  鎖定建設用地總規模,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正從源頭倒逼上海城市轉型發展。

  “通過減量化,污染企業得以退出,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排放,倒逼綜合治理區域‘排毒’。農村生産生活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昔日河道黑臭、破舊廠房和廢棄宅基地混雜的景象改頭換面,徹底清算了‘老大難’區域的環境賬。”王訓國説,上海市依託減量化,集中清退了集中建設區外的“僵屍”企業,淘汰了“三高一低”産業,減少了人口壓力和社會管理成本。

  中國房地産協會會長劉志峰在“‘城市更新4.0’主題論壇”上提出,在土地、生態等資源壓力下,中國城市發展路徑必須轉變。“閒置和浪費的土地資源如果得以調整或盤活,就可以逐步把落後産業轉變為新的高端産業,促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

  在上海,減量正有效控制工業用地總量,併為規劃工業區內引進戰略性新興産業落地創造有利條件,助力實現上海市的産業結構優化轉型。王訓國説:“企業拆除後,原建設用地復墾為農用地或生態用地,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時,上海正將生産生態優勢轉換成為産業轉型優勢,推動了‘接二連三’式産業升級。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與江蘇省南通市聯合建立了‘祝橋啟東産業園’,減量企業經評估後引入園區,實現了區域經濟合作和互利共贏。”

  “一退一進”鑄就上海特色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近年來,上海加大了土地整治力度,通過土地整治創新實踐促進郊區的土地高效利用和美麗郊區建設。

  上海市規土局數據顯示,通過6.1萬畝的土地整治,上海實施了11個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和7個郊野公園項目,建設生態開放空間193平方公里,取得了較好社會經濟和生態效應。

  王訓國透露,目前,上海市規劃了21個郊野公園,規劃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實施的一期面積約50平方公里,一期內開園面積約30.6平方公里。

  7個近期建設的郊野公園試點中,金山廊下郊野公園在2015年10月率先開園;長興島和青西郊野公園也在2016年相繼開園;今年,浦江郊野公園、嘉北郊野公園和廣富林郊野公園亦將陸續開園。

  數據顯示,最先開園的金山廊下郊野公園,2017上半年已經吸引遊客56.18萬人,創造收入達1000多萬元;崇明長興島郊野公園自2016年9月底建成、測試運營開始至2017年2月,共接待中外遊客約36萬人次。

  王訓國説,上海通過減量化實現了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一退一進”,優化了用地佈局結構,錨固了城鄉生態底線,擴容了綠色空間。“復墾土地與周邊農地相連,形成田成方、渠相連、林成片的景觀格局,重塑農村風貌和田園風光,留住了‘鄉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