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座慢行橋將打通黃浦江東岸中斷點

2017-06-27 08:19:1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城市溫度丨12座慢行橋將打通黃浦江東岸中斷點,你想漫步、跑步還是騎自行車?

  這12座園橋不僅風格迥異、造型新穎,而且起到了連接貫通的交通功能,著重突出“慢行”理念,將漫步、跑道和自行車道三線合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2017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將基本實現貫通開放。在黃浦江東岸,12座突出慢行理念的園橋,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將於年底陸續完工,打通東岸中斷點。

  園橋,是指將綠地、建築、河道景觀融為一體的橋梁。與過去橋梁的主要功能為車行不同,這12座園橋不僅風格迥異、造型新穎,起到了連接貫通浦江岸線的交通功能,而且著重突出“慢行”理念,將步行道、跑道和自行車道三線合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黃浦江東岸貫通園橋一覽

  “慢行+橋梁”的設計理念,上海可謂先行先試。這些全新理念的橋梁,是啥樣的?

慢行橋兼備美觀和功能性

  “橋梁工程是百年大計,必須有超長的使用壽命和超強的可靠性。”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負責設計與承建了其中的9座園橋,分別是跨洋涇港、白蓮涇、倪家浜、川楊河、三林北港、三林塘港園橋以及跨其昌棧、泰同棧、楊家渡輪渡園橋,並對另外3座橋梁進行方案指導和把關。該院綜合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戴偉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設計、承建園橋過程中,結構的經久耐用是首要要求,所以園橋統一採用鋼結構,目標是使用壽命長達50年至100年。在此基礎上,每座園橋的設計採用國際徵集的方式,並引入了全國最領先的技術作為支撐,造型也各具風格。

  川楊河園橋是全部園橋中規模最大、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座慢行橋梁,主跨徑達到165米。川楊河園橋承擔著通航功能,為了給過往船隻預留連續的航道空間,這座園橋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採用了背索桁架結合體系的結構一跨過河,結構形式採用懸索橋和桁架橋的“結合版”。主跨桁架上弦桿代替懸索橋主纜,桁架斜桿代替吊桿,橋梁整體新穎輕巧,與老川楊河橋拱圈視角上基本不遮擋,造型匹配,富有力度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採用背索桁架結合的川楊路園橋,與不遠處的耀華路川楊河橋,既能融合又各有特點

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園橋既要有特色,又不能過於“突兀”,導致打亂沿岸整體景觀的塑造。這個尺寸怎麼把握?位於三林片區的兩座園橋,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量了周邊環境特徵。

  三林片區擁有特色徽派建築,要和這一建築景觀相融合,三林北港園橋採用了“翼雲橋”理念,橋梁非常簡潔實用、簡潔輕盈,避免了對現有建築視線的遮擋和影響。橋梁主體結構為三跨連續梁橋結構,主跨一跨過河,橋身與扶手使用鋼板焊接,接縫磨平,外部使用金屬氟碳噴塗材料。橋面使用彩色陶粒地面,自行車道和步行道也是用顏色和顆粒進行區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三林北港園橋設計簡單,避免遮擋周邊建築,橋面用色彩和顆粒對步道與騎行道進行了區分

  而三林塘港橋借用了徽派建築的理念和元素,在結構設計上,突出了小橋流水的曲徑風格,色彩和周邊環境形成統一。橋梁採用鋼結構曲線連續梁形式,橋身採用箱型梁結構,簡潔明快。金屬板包裹後打磨剖光噴塗灰色塗料,與周邊環境融合較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採用徽派建築風格的三林塘港園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白蓮涇園橋採用曲線設計,緊緊貼住距離不遠的世博大道白蓮涇橋,使兩座橋在視覺效果上更加一致

  除了自然河道上的橋梁,輪渡站、廠區等多個“堵點”也需要用園橋進行連接。其昌棧、泰同棧、楊家渡三座園橋和原有建築的二層空間“無縫銜接”,形成了獨特的公共空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打通輪渡站和廠區的其昌棧園橋、泰同棧園橋和楊家渡園橋,與原有建築的二層直接打通,塑造出獨特的公共空間

給人們提供“駐足拍照的空間”

  一座慢行橋,要考慮行人安全,還要有更多人性化的細節。“慢行理念正在帶動造橋人的設計思路轉變。”戴偉認為,在實用和經濟之外,造橋越來越關注“細節”,“我們會考慮,什麼樣的設計為行人們提供駐足拍照的空間,什麼樣的設計能讓行人們更舒適?”因此,9座園橋的中間或兩側均留出較大空間,供行人們駐足休憩。

  對於園橋中規模最小的倪家浜橋,設計者同樣精巧構思,利用高低拱將人車進行分流。橋梁外側的拱橋靠近黃浦江,較高的坡度適合漫步觀賞江景。內側吊橋弧度較小,適合騎行。整座橋梁還罩上了一層玻璃,不僅美觀,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休憩駐足的空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體量最小的倪家浜園橋採用人車(自行車)分離的手法,全橋加蓋玻璃罩,保證安全性

  洋涇港橋突破了傳統橋梁的概念,把步行和騎行道進行分離,利用橋梁的桁架錯位高低佈置,步行道在上,讓行人的視覺觀感更遠,可以近距離觀賞到黃浦江景。同時下一層的騎行道的坡度減緩,形式簡潔、輕巧,營造出舒適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洋涇港園橋的步行道與騎行道相分離,行人可以在更高視野觀賞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