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悲鴻大師 振興祖國美術

2017-06-29 17:41:1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陸琲嘉 彭麗):1985年7月19日,是中國人民傑出的畫家、卓越的藝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誕辰90週年。吳作人先生代表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對我們一代宗師致以緬懷紀念之情。

  對於徐悲鴻先生的為人和他在我國造型藝術事業方面作出的重大成就,以及建國初期對我國社會主義美術初創所做的努力,黨和人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對於這樣一位現代美術史上的先驅,人民緬懷他、紀念他,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作為一個藝術家,徐悲鴻的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在他一生的信念和行動中。他關注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振興祖國美術的抱負,是始終凝結在一起的。所以他同情和傾向爭取祖國民主獨立的進步事業。關鍵時刻,以鮮明的態度作出勇敢的抉擇,堅定地跟著共産黨走,並親身為之奮鬥。這種精神氣度是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

  正由於他有高尚的信念和精神境界,所以他的藝術觀也反映出是處在一個很高的立足點上,可以説是發揚了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成教化”藝術思想中合理的部分,接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精神。他不贊成把美術當作自我陶醉式的雕蟲小技,而主張美術擔負著時代的使命。這些都關注在他的藝術思想、教育實踐和繪畫創作中。他的大型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等,不僅在藝術上是融合民族的外來的藝術之長的創新,也是在山河破碎、國難當頭的歷史背景下高度思想性的巨作。即使如《逆風》、《奔馬》、《晨曲》等等。他借物喻義,充滿著時代氣息,抒發他對舊社會的嫉惡,對新社會嚮往之情。正義感溢於畫表,這種作品必將為群眾所喜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奔馬_副本

  徐悲鴻《奔馬》。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供圖。 

  徐悲鴻先生在美術教育上,對後輩所要求的遠不止于技術的深邃,更重要的是在藝術上的立意。他經常告誡同學要成為有出息的畫家,必須從現實生活中,在民族文化的哺育下,培養自己的思想情操,不斷提高藝術境界。

  當前,我國進入改革的新時期,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們的美術應當在黨的“二為”、“雙百”方針指引下,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廣泛多樣的需要,美化生活環境,給予人民精神生活以美得享受,同時,切不可忘記我們的造型藝術要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歌頌宏偉的四化建設,從歷史的高度反映我們這個改革的時代。在這方面,我們要從徐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實踐中吸收營養,併發揚光大,創作出新時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好作品。

  徐悲鴻先生留給我們的藝術遺産是十分豐富和寶貴的。我們要接受並愛護這份遺産,要進行扎紮實實的、科學的認真研究。在這方面我們雖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可以進一步深入開拓的領域還很多,我們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以利於我們美術事業的發展繁榮。讓我們用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術的實際行動,來作為對宗師的紀念。

  (編者注:作者吳作人,徐悲鴻先生學生,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此文在徐悲鴻先生誕辰9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編者稍作更改,題目為編者所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