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2017-06-29 08:03:20|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區縣新聞】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67歲的楊水發在崇明橫沙鄉生活了大半輩子,這兩年有一個明顯的感覺:一到夏天,家裏蒼蠅蚊子比以前少了。“以往傍晚四五點、淩晨三四點是蒼蠅蚊子集中出動的時候,耳邊都是惱人的‘嗡嗡’聲,這兩年清凈了不少,搖蒲扇乘涼更愜意,晚上睡得更安穩,在市區工作的女兒女婿回家也勤了!”

  蒼蠅蚊子變少、環境面貌改善的背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橫沙在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上的努力。作為崇明全區試點,橫沙現已形成“戶分戶投、村收村揀、鄉運鄉處”的乾濕垃圾管理制度,並探索以宣傳引導、獎勵規約等方式,讓人自覺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如今,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6月27日,崇明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現場會在橫沙舉行,區委書記唐海龍表示,要儘快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崇明全域覆蓋:“到2018年底,崇明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要實現市民知曉率、參與率達到100%,這將是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

【區縣新聞】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濕垃圾中轉站裏的運輸車。

  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是一項“説説容易做著難”的工作。根據《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崇明將“基本實現分散地區生活垃圾全部分類和分佈式處理”。定位為“世界級生態島先行示範區”的橫沙島,在讓農戶自覺自願分類處置垃圾、真正做到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上,究竟有哪些“高招”?

  宣傳到戶“無死角”,1元回收廢電池

  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哪個環節最難?“戶分類”的源頭環節。橫沙鄉副鄉長陳翠娥對記者坦言,後續的收集、運輸、處置等環節都可用剛性制度加以保證,唯獨農戶家中的事,制度很難管到,只能靠逐步宣傳引導,提高農戶自願分類的意識。“生活在橫沙島上的不少是老人和小孩,觀念相對陳舊,垃圾分類意識較弱,需要全方位反復宣傳。不過我們也有優勢:橫沙是個小島,相對封閉,常住人口僅3萬人左右,外來人員不多,‘熟人社會’特性明顯。橫沙這個‘實驗室’,可看作是‘縮小版’的崇明,抓住優勢、針對劣勢開展宣傳引導工作,才能形成在更廣範圍內適用的經驗。”

  從輪渡靠泊、踏上橫沙島的那一刻起,垃圾分類的宣傳氛圍就撲面而來:碼頭上就有兩個大號的乾濕垃圾桶,一灰一綠,非常醒目;島內主幹道富民沙路上,沿線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塊電子顯示屏,循環播放乾濕垃圾分類知識以及相關標語;走進農戶家中,不少人家廚房裏都在顯眼位置貼著垃圾分類宣傳畫,材質是塑封過的照相紙,哪怕貼在灶頭邊也不會被油煙熏壞。

  除了這些常規宣傳方式,橫沙還想了些管用的“土辦法”。針對島上老人多、小孩多的實際,鄉里讓環衛所工作人員定期到開展社區教育的“村民夜課堂”和中小學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橫沙鄉民星村主任杜愛忠告訴記者,一開始,這樣的宣傳遇到了問題:“有些老人聽不懂什麼叫幹垃圾、濕垃圾,還有人現場提問:曬乾的魚骨頭算不算濕垃圾?浸濕的餐巾紙算不算幹垃圾?其實,‘乾濕垃圾’並不是指垃圾的乾濕程度,‘濕垃圾’是‘廚余果皮’的俗稱,‘幹垃圾’是‘其他垃圾’的俗稱。擔心村民們不理解,我們後期在宣傳上換了種表達方式,告訴村民們,會自然腐爛的都是濕垃圾。雖然説得不精確,但通俗易懂,百姓一下子就記住了。此外,我們還用‘列舉法’,把一些常見的乾濕垃圾種類用圖示的方法列舉出來,印在宣傳畫上發到每家每戶,扔垃圾的時候一看就明白。”

【區縣新聞】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明星村垃圾分類宣傳畫。

  為什麼以往農戶不願意對垃圾進行分類?陳翠娥告訴記者,主要是“怕麻煩”。在橫沙,鄉里、村裏把這種“麻煩”降到了最低。全鄉有24個村和一個居民小區,居民戶有13124戶,按照每戶配發兩隻家用20升的“幹、濕”垃圾桶的標準,橫沙下發了26248隻垃圾桶,老百姓用壞了,到村裏能免費領,不用自己購置垃圾桶。針對有害垃圾處理起來比較麻煩的情況,民星村推出了“一元收購”制度,無論是廢電池、廢油漆桶還是廢燈管,村裏都以每件1元的價格收購。在東浜村則有“實物兌換”制度,村民可用兩三節廢電池換一節新電池,農藥瓶等則可換毛巾、牙刷等生活用品。村裏收購、換來了這些有害垃圾之後,再集中通過規範渠道處置。“別小看這一支牙刷、一枚硬幣,農村百姓本來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有害垃圾,往往一扔了事,以這點‘小實惠’為引導,村民就願意把有害垃圾交到村裏。”

  垃圾分類寫入村規民約,做得好還能上“紅榜”

  除了宣傳引導,橫沙鄉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還在源頭設置了相應的獎懲機制。

  在豐樂村,村民代表前年9月就通過了村委擬訂的《豐樂村村規民約之生活垃圾管理辦法》。辦法共9條,詳細列明瞭廚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的定義及相應的處理辦法。《辦法》規定,對分類不清的,前三次給予警告教育,由垃圾收集員進行勸導,第四次就要罰款10元,第五次罰款翻倍,即20元,以此類推,直至罰光村裏下發的所有補貼福利,還影響相關人員今後評優、獎勵和個人信譽。

【區縣新聞】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橫沙鄉農戶的整潔廚房。

  在鄉級層面,橫沙建立了三級考核機制:鄉政府對各村(居)委會的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進行監督考核,與村(居)幹部績效工資掛鉤;鄉有關部門對農村垃圾收集員的工作進行監督考核,據結果評定年終考核獎等級;各村(居)則對村(居)民開展日常考核,根據“綠色賬戶”積分情況進行獎勵。

  對於垃圾分類意識強、分類準確度高的農戶,一些村裏還有些物質和精神獎勵。杜愛忠告訴記者,民星村在年底會對垃圾分類“標兵戶”進行物質獎勵,每戶每年200元。在村部公示欄裏,民星村還會把“標兵戶”的事跡張榜公告。63歲的10組小隊長沈菊英就是這個月登上村部“紅榜”的人,村裏宣傳員詳細寫了她“垃圾分類從不抱怨、主動清掃散落路邊垃圾”的事。“獎勵金額不大,村裏張榜也不是什麼大榮譽,但老百姓心裏會感到美滋滋的。”杜愛忠説。

  運輸、處置等環節各類垃圾徹底分開

  對於垃圾分類,有網絡段子調侃:“家裏、小區裏擺兩個垃圾桶,到垃圾車上還是‘一鍋端’混著運輸”,這在橫沙並非事實。完成“戶分類”之後,在運輸、處置等環節,橫沙也將各類垃圾徹底分開。

  56歲的楊紅民是橫沙鄉的一名垃圾收集員,每天上午7點到10點,他都會開著電動三輪車,到民星村9組、10組挨家挨戶收垃圾。“之所以會花3小時,是因為如果有村民沒分類或者分類錯誤的話,我們還要進行二次分揀,並教導村民如何正確分類。”楊紅民告訴記者,他的車上放著一個240升的幹垃圾桶和一個50升的濕垃圾桶,幹歸幹、濕歸濕地把垃圾運到村裏的垃圾箱房。

【區縣新聞】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垃圾箱房。

  在垃圾箱房裏,各類垃圾也是分開儲放的。橫沙鄉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工作人員耿康喜告訴記者,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量並不多,而且一般沒有腐爛發臭問題,通常是兩三天至一週清運一次,可回收垃圾單獨收集出售,有害垃圾則按相關規定存放,定期由專業部門清運回收。“乾濕垃圾則是每天清運的,幹垃圾被運到生活垃圾中轉站後壓縮轉運,濕垃圾經過分類清運到濕垃圾中轉站後進行壓榨處理。”

  為暢通分類運輸處置渠道,橫沙鄉對相關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由於原有的農村生活垃圾中轉房已遠遠不能滿足垃圾分類桶的存放要求,經調研,全鄉對24座垃圾箱房進行了翻建。新翻建的箱房面積30多平方米,設定四分類垃圾桶存放區域,設有保潔水龍頭和滅蠅設施,外設“三格污水池”,場地還排布了污水管道。

  為了滿足濕垃圾的處置要求,橫沙還專門改建了一座濕垃圾中轉站,佔地總面積達1850平方米,濕垃圾壓榨裝置係向上海環境實業有限公司採購,每小時吞吐量可達2.5噸。“每天淩晨4:30分,我們就開始進行日常的濕垃圾壓榨處理,污水進污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後按規定渠道排放,殘渣被運到壓縮站進一步壓縮後由專門部門處置。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下一步,我們還想把殘渣進行堆肥、壓榨水也可與糞便混合製肥,進行再利用。”耿康喜告訴記者,今後,濕垃圾處理站將進行二期工程建設,將壓縮後的濕垃圾進行生化處理,生産出有機肥灌溉還田,真正做到“濕垃圾不出島”。

  崇明將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全域覆蓋

  如今,橫沙全鄉百姓對垃圾分類知曉率已達98%以上,能主動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已達90%以上。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之後,橫沙鄉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60歲的民星村村民瞿雲芬告訴記者,剛開始,每天要把垃圾扔兩個桶裏,確實有點彆扭,但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幾十年前,農戶垃圾往往是隨手往河灘上扔,時間一長,河灘上就成了個自然垃圾堆,方便是方便了,但異味撲鼻、水質惡化,得不償失。現在垃圾分類只是舉手之勞,卻能讓生活環境有明顯的改善,我們百姓都樂意。”

【區縣新聞】生活垃圾分類"橫沙模式"將在崇明全域推廣

農戶家門口的乾濕垃圾桶。

  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是《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的主要指標之一。在6月27日的現場會上唐海龍表示,這項指標不完成,世界級生態島就無從談起。“只有把生活垃圾分到不能再分、減到不能再減,把資源最大化利用了,我們才真正做到低碳循環可持續,生態島才達到世界級的品質要求。”崇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不同,一方面更強調“熟人社會”,另一方面由於住得分散、公共樓道較少、宅前屋後都是“自留地”,推進垃圾分類的主體意識比較強。橫沙鄉的做法,將為崇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提供經驗。

  據悉,崇明將建立由區領導為召集人、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在區建管委下設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監督考核等工作,同時加大區級層面財政保證力度,確保配套資金和獎補資金劃撥及時到位。此外,崇明還將建立隊伍整合機制,把鄉鎮、村居道路保潔、河道保潔、垃圾收集等隊伍進行梳理整合,統一管理、統籌使用,解決工作量不均、效率分配不高等問題,避免出現“河道保潔員把河裏垃圾撈到路上,道路保潔員把路上垃圾往河裏一掃,最後垃圾還是沒處理掉”的現象。相關培訓機制也正在建立中,樓組長、業主代表、居民委員、垃圾收集員等都被納入培訓對象,促進崇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提升實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