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正式揭牌,這也是上海首家專門針對風貌區開設的市民閱讀點,是閱讀愚園路相關文獻、獲取遊覽導引和應急便民、文化交流等公共服務的綜合平臺。
一本厚重的圖冊,一張溫暖的手繪地圖,一間可供閱讀的小小展示廳——在上海擁有百年曆史的愚園路上,如今又多了一處品味城市歷史和光輝記憶的據點。7月6日下午,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正式揭牌,這也是上海首家專門針對風貌區開設的市民閱讀點,是閱讀愚園路相關文獻、獲取遊覽導引和應急便民、文化交流等公共服務的綜合平臺。
壓縮辦公空間滋養城市文脈
記者在閱讀點現場看到,原本屬於江蘇路街道辦事處的部分辦公空間已經改建成一片20余平方米的展示區域。走進閱讀點就能看到墻上挂著的一幅巨大手繪地圖,繪製的正是愚園路長寧段沿線的歷史名人故居。
江蘇路街道黨政辦相關負責人劉莉告訴記者,手繪地圖上的內容均由街道工作人員聯合愚園路上的“資深原住民”們一同集思廣益、蒐集素材並最終繪製成型,包含了幾代愚園路居民對這條百年林蔭道的深厚情誼。劉莉説,這也是為何街道主動壓縮辦公區域、騰讓空間變成服務市民的公共閱讀點,正是希望大家來了之後能自發閱讀相關書籍,主動了解愚園路歷史。
既然稱為“閱讀點”,書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記者看到,閱讀點書架上不僅擺放著《愚園路上》、《弄堂深深深幾許》、《那時那屋那人》、《名人弄裏》等各類與愚園路有關的書刊畫冊,還有傅雷、施蟄存、錢學森、張愛玲等一系列社區歷史文化名人的作品。
其中,一本裝幀簡譜的紅色小冊子吸引了記者注意。這本名為《昨天、今天---愚園路上的紅色印跡》的宣傳書由江蘇路街道的工作人員自行整理製作,全書分“昨天”和“今天”兩部分,分別介紹了愚園路上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的重要建築和歷史名人,與近年來街道在推進愚園路城市更新中創新社會治理的舉措。
讓居住者與街區産生心靈紐帶
陶勇在愚園路工作了30年。1987年,老陶任職的上海寬緊帶廠搬遷至愚園路岐山村,雖然今天廠內設備和技術人員已轉移到其他區域生産,但寬緊帶廠的老廠房卻依舊敞開大門,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向周邊居民開放。
已擔任寬緊帶廠廠長多年的陶勇自豪地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江蘇路街道聯合轄區內的長寧區少年宮、長寧區教育學院、上海寬緊帶廠、弘基集團和舜元集團等9家單位組建了愚園路歷史風貌區聯合黨支部。在7月5日剛剛舉行的第二次支部會議上,大家就討論出了宣傳愚園路歷史文化遺跡和革命傳統的一系列方案。
“我對路易·艾黎的歷史比較熟,就負責整理這方面的素材,然後請區檔案局和相關單位補充。”除了擔任廠長和聯合黨支部的骨幹委員,老陶作為“老愚園路人”,還積極參與了愚園路歷史文化名人手繪地圖的繪製。
與老陶一同參與的還有岐山村的“原住民”霍白。出生於1953年的霍白已經在岐山村居住60餘年。霍白的外祖父曾擔任民國政府的外交官,與當時擔任民國教育部官員的錢學森父親錢均夫是舊識。1934年,錢均夫一家搬遷至岐山村,雖然霍白的家人12年後才搬遷至此,且霍白出生後不久,錢學森就回國將父親接到北京居住,但霍白從小都聽家中長輩説起與錢家相處的往事。
“我媽媽今年已經99歲了,在這裡住了一輩子,我也在這裡住了一輩子,這麼多年人雖散去,但老房猶在,記憶也還在。”霍白告訴記者,下階段風貌區聯合黨支部將在愚園路沿線各居民區內選取黨員居民擔任樓組代表,作為特殊宣傳員向新來的租客、業主講述愚園路的文化歷史,“讓每一個在愚園路居住的人與這條路産生心靈紐帶,從心底愛護這片寶貴的歷史街區。”
閱讀點開放時間為早上9時至晚間7時,由江蘇路街道負責日常管理。記者了解到,下一步,閱讀點將聘請專業講解人員,還將舉辦各類文化講座和讀書活動,吸引更多市民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到此,了解一段對上海尤為重要的城市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