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 養老院和託兒所“玩”到了一起

2017-07-11 09:32:0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網絡圖

  暑假來了,又到了放飛“熊孩子”的時候。這兩年,上海人很喜歡“養老+托幼”的組合,常讓小朋友和老年人玩到一起。有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到了暑假就變成半個託兒所,有的兒童夏令營把營址定在養老院,新建的養老服務機構如果沒有點兒童、親子元素,簡直“不好意思”挂招牌。

  左手邊是老年人活動區,右手邊是兒童樂園

  今年夏天,照例是芷江西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最有人氣的時候。進入三伏天,老年人就要找地方孵空調,但他們通常還肩負替子女照料孫輩的重任———有吃有玩離家又近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自然成了消磨時間的好地方,於是機構在暑期的客流量比平常高出好幾成。

  臨汾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場面也差不多。這家中心位於小區內部,週遭沒有車來車往,老人孩子進出都很安全。老人通常在上午就會帶孩子過去,進入機構的門,左手邊是老年人活動區,右手邊是兒童樂園,老的少的各玩各的。午飯時間,底樓的老年助餐點供應廉價午餐,比外面的餐廳更實惠也更衛生。

  上海的綜合為老服務機構多是近兩年新建的社區設施,芷江西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015年底開業,臨汾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今年初才落成。比起傳統的老年活動室或老年日托所,這類新型機構空間更開闊,設計更人性化,提供的服務顧名思義也是綜合性、全門類的。

  生活便利、文娛休閒、餐飲等服務不只老年人喜歡,其他年齡段的社區人群也有需要。臨汾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親子元素,因為社區存在大量的幼托需求,而老年人總是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

  “鄰裡匯”消解“互不相干”的距離感

  徐匯區康健新村街道壽昌坊小區內有一棟長者照護之家,也就是這兩年時新的社區嵌入式養老院,去年底建成,以一堵圍墻和小區其他居民樓隔開。“互不相干”的姿態讓一些居民對養老院心存疑慮。

  今年,長者照護之家改了佈局,把一樓空間轉換成全社區共享的“大客廳”,命名為“鄰裡匯”。那棟圍墻被改造成透明墻體,消解了原來的距離感,同時保證了長者照護之家的環境,也能有效防止老人走失。一樓空間既引進了康復、助餐、助浴等為老服務項目,也有親子活動、烘焙、插花等活動場地。

  小朋友帶來的笑鬧聲最讓老人愉快,樓內佈置著一處“老少樂”空間,把老人的沙發躺椅,幼兒的爬行墊、玩具安排在一起。隔壁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在老師帶領下到“鄰裡匯”參加活動,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做遊戲。

  滬上養老行業經常談及發達國家的前沿養老經驗,比如把養老院與託兒所建到一起。也許是出於對二者“化學反應”的好奇,上海不少養老服務空間都做了類似嘗試。前幾天,來自上海和革命老區江西吉安的29名小學生住進閔行區的養老社區———新東苑快樂家園,他們要和社區的老人們同吃同住,接受為期九天的封閉式公益夏令營營訓。主辦方介紹,這次夏令營對孩子們的主要訓練是“對長者的陪伴,與長者的分享和互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