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改革劍指監管套利

2017-07-14 09:47:56|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 "強監管""穩改革"雙管齊下 金融監管改革劍指監管套利       

  今年以來,“一行三會”接連出手加碼監管措施,積極處置存量,加速金融去杠桿,防範金融風險。多位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金融業發展的複雜程度和潛在風險不斷加大,保障金融安全、避免系統性風險是第一要務,“一行三會”應通過提高金融監管的穿透力和加強監管協調來化解風險。

  專家認為,從機構合併的角度看,無論是“大央行”方案還是“雙峰監管”方案,現階段都存在很大操作難度。因此,在分業監管框架下,可考慮先行設立橫跨“一行三會”的數字金融監管機構。針對問題較突出的資産管理業務等,儘快出臺統一管理意見,防止資管業務的監管套利和無序擴張。同時,穩步推進金融去杠桿,維護金融系統性安全。

  監管升級力保金融安全

  備受關注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不少專家和研究機構認為,在本次金融工作會議中,金融安全和防風險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近日表示,當前風險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加強監管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確保“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認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産、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的風險要高度警惕。在金融領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企業債券違約現象明顯增多,人民幣匯率穩定壓力依然較大,銀行風險、信用風險和資本外流風險值得關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保障金融安全最重要的就是消滅系統性風險。潛在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從宏觀層面來看,信貸過度膨脹導致資金脫實向虛,資金量超越了實體經濟的需要,房地産價格泡沫滋生;從微觀層面來看,由於此前貨幣環境相對寬鬆,導致前幾年大企業過度借貸、杠桿率過高,並引發了一系列不審慎的投資行為,隨著當前市場利率水準上升,這部分風險可能加速暴露。另外,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在利率水準較低時發生的監管套利行為也會衍生為新的風險。現有銀行資本水準下,銀行表內外風險、杠桿擴張等問題或愈發凸顯。

  曾剛稱,“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加劇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因此,防控金融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有序去杠桿仍將是今後一段時間金融領域的重點。”

  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李慧勇預計,在本次金融工作會議中,防風險重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強金融風險的摸排和監測;二是著力控制增量,積極處置存量,控制杠桿率;三是加大對逃廢債等金融違規行為的查處。

  抑制過度創新下的泡沫

  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金融創新發展成績斐然,但不合理創新和無邊界發展,也滋生了資産泡沫和監管套利。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過去三年來,金融風險不停地在不同部門之間遊走,如股票、債券、房地産、影子銀行、外匯和數字金融等。

  在黃益平看來,一些監管“盲區”的風險尤其需要關注。“影子銀行、地方政府融資、數字金融,這樣一些沒有看透的地方,其潛在威脅是最大的。凡是你能看得清楚的地方,風險相對比較容易防控,凡是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往往是看不清楚的地方。”

  資管行業近年來快速壯大,其引發的監管套利、資金脫實向虛問題也日益嚴峻。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業務創新促使跨行業、跨市場的資管産品不斷涌現,在分業監管體制下,可能出現監管真空和盲區,不利於監管部門對整體風險的識別和把控。

  溫彬認為,未來針對資管行業的監管核心應是“限杠桿、限通道、限非標、限池子、限剛兌”等。對監管部門而言,統一資管業務監管標準有利於掌握資管機構的真實風險組合和資産配置情況;提升監管政策的執行力和監管效率,防止監管套利;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資金脫虛向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對資管機構而言,促其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業務,轉變盈利模式,降低對“通道”的依賴,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防止資金空轉,切實發揮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在曾剛看來,目前金融監管部門在抑制過度創新、防止監管套利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未來仍需針對風險比較突出的領域如資管行業等,出颱風險防範措施:一方面是提升利率水準,壓縮套利空間;另一方面要約束套利行為,提高套利成本。“更為重要的是,資管統一監管仍需明確其法律地位,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使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和嵌套可以更容易被監管部門所辨識。”

  數字金融監管亟待完善

  在FinTech(金融科技)、大數據等快速滲透金融行業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風險成為監管高層關注的重點之一。專家認為,完善數字金融監管框架刻不容緩。

  黃益平直言,數字金融對未來的金融穩定會有較大影響。“過去傳統的貨幣政策,關注的是利率、貨幣供應量、銀行貸款。但如果數字金融高速發展,比如螞蟻金服的餘額寶,現在額度到了1.5萬億,這樣一個規模的錢放在餘額寶,我們是把它看成M0,M1,還是M2?這對貨幣政策框架提出了挑戰。”

  黃益平指出,數字金融平臺有兩個很重要的風險特徵:一是參與人風險識別、承受能力較低;二是出現問題時風險傳導速度非常快,行業跨度比較大,甚至在很多區域之間不斷遊走。即便是一個小的數字金融平臺,一旦發生風險,可能就難以控制。

  黃益平稱,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必不可少,首先建議建立一個橫跨“一行三會”的數字金融監管委員會;其次是對數字金融和對傳統金融,要設置統一的監管標準,標準要明確。“中國政府目前也有一些嘗試,比如沙盒計劃(是指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實施監管機制創新,設立‘監管沙盒’)、創新中心等。我們可能也要開始學習識別系統重要性的機構,嘗試一些監管辦法,看能否像傳統金融機構那樣做一些壓力測試,對資本金、流動性、業務的範圍,做一些特殊的監管要求。”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認為,FinTech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金融機構業務帶來巨大衝擊,其累積的風險將有可能是系統性的。監管當局要制定相關的規則、標準。金融監管部門應負責制定完整的Fintech行業監管規則、行業技術標準,有效規範市場進入和退出,為金融科技行業提供有序的公平競爭環境。

  談及如何發展RegTech(科技和監管的有機結合),孫國峰認為,要完善金融監管的雙支柱。一方面是微觀層面的功能監管,要建立Fintech行業監管規則,實現風險監管的全覆蓋,避免監管空白,要進行穿透式監管,把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最終的投向,穿透連接起來;另一方面,在宏觀層面,要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要通過宏觀審慎的監管,採取逆週期的操作,避免順週期的風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