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研發生産線在滬建成

2017-07-17 08:46:0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産線在滬建成

  生物人工肝有望實現産業化

  生産線下月投入運行,預計年産量能滿足二百多位患者臨床需

  你可想過,用自己身體的細胞,培養成生物人工肝,萬一發生急性肝衰竭等凶險的肝病,就不需要等待匹配的肝源,直接靠“外挂”肝系統來急救續命。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惠利健研究員團隊與多家單位科學家合作,突破“類肝細胞”體外培養技術,成功研製出生物人工肝系統。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産線昨天在嘉定區建成,産品預計三到五年內投放市場。

  據悉,繼去年完成首例重症肝病患者冶療後,截至目前,已有五例患者接受該系統治療,病情明顯好轉,生化指標、肝功能和凝血指標逐漸好轉,食欲和體力也漸漸恢復,已度過危險期。該技術為治療急性肝衰竭提供了全新方案。

  我國是肝病大國,根據最新統計,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超過1億,每年新發的因各種肝病導致的重症肝病人數達100萬。目前治療重症肝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由於供體器官短缺等原因,僅有少數患者能及時接受肝移植。

  生物人工肝是一種體外肝功能支持系統,可以短時間代替肝臟功能,促進肝衰竭患者自體肝功能的恢復,也能為計劃肝移植的病人爭取時間,等待合適的肝源。

  它就像一個小型肝透析機,在透析過程中,不僅對血液有解毒功能,還能為肝臟補給營養,促進患者肝細胞再生,恢復正常肝功能。此外,生物人工肝具有費用低、操作簡便等優點。但人源細胞來源的難題,限制了生物人工肝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2011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細胞研究所惠利健團隊,在現有生物人工肝研發的基礎上,對種子細胞進行改進,採用人源性肝樣細胞作為生物反應器中的種子細胞,構建生物人工肝。由於該技術利用的是來自於病人自身的細胞,可避免免疫排斥反應,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去年,研究人員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了一位重症肝病患者。到目前為止,已有五例患者接受該系統治療後,明顯好轉,無任何不良反應。

  14日,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獲得該技術全球獨家使用許可的上海微知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嘉定區建成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産線。該生産線將於下月投入運行,預計年産量可達300到500份,大約可滿足200多位患者臨床需求。如果一切順利,預計産品將於三到五年內投放市場,讓更多患者受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