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批軍人軍隊軍事題材的文學創作引起社會關注 熱血鑄軍魂 軍旅文學塑造多維度英雄群像
這個夏天,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了“紀念建軍90週年”主題系列研討會,分別聚焦了作家海飛長篇小説《驚蟄》、評論家朱向前主編的《新世紀軍旅文學概觀2000-2010》。近期,集結新生代軍旅創作力量的“向前———新銳軍旅小説家叢書”、訴説人民軍隊砥礪奮進熱血故事的“解放戰爭系列”、作家范穩最新力作《重慶之眼》、作家王昆的長篇《我的特戰往事》等一批新書集中亮相,再度引發了評論界對軍旅題材的關注。
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偉大征程,呼喚高品質的軍旅文學作品。那麼,和平年代的英雄主義應如何表達?軍隊圖景與新軍人形象怎樣塑造?
有評論家談到,新世紀以來,戰爭敘事在堅守主流表達和文學傳統的同時,也呈現出多元面貌,其中的顯著現象是,軍旅題材從宏大敘事轉向對複雜人性和個體命運的觀照,兼具小説美學與家國情懷;一批新生代文學力量從部隊基層經驗的現實表達出發,將目光投向軍旅一線平凡崗位上的耕耘奉獻者,拓寬了對不同維度英雄人物的書寫。
英雄主義、家國情懷是戰爭敘事的醒目底色
中國人民解放軍走過90年巍巍征程,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演繹了槍林彈雨的戰爭劇目,書寫了同仇敵愾的英雄史詩。眼下,中國綜合國力增長,軍隊現代化進程強勢突進,為軍旅文學的審美表達提供了題材富礦和廣闊圖景。
但無論聚焦何種層面,英雄主義、家國情懷都是軍事敘述的醒目底色與精神內核。比如,作家海飛的長篇《驚蟄》,是去年熱播國産劇《麻雀》同名小説的姊妹篇。小説搭起瞬息多變的諜戰故事架構,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編織跌宕情節,激活了主人公“陳山”們的熱血壯志,致敬烽火年代的無名英雄。小説中,共産黨員接頭暗號設定為“四萬萬同胞會記得”;主旨句“我不願失去每一寸泥土,哪怕是泥土之上的每一粒灰塵”多次出現,透溢出那個年代青年戰士對理想和生命的滿腔熱忱。
如果説以《驚蟄》為代表的諜戰類型小説,將軍隊隱蔽戰線與極端環境下的人性交織于作品中,那麼作家范穩從《吾血吾土》到《重慶之眼》,則融合了史料梳理和戰後思考。“自覺投入到抗戰史的書寫中,這體現了作家藝術上的雄心志向,對國家民族歷史的責任感。”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説,如何在戰鬥中守護信仰,尤其是凸顯戰後修復、民族心志生長的主題探索,在以往文學作品中較少涉及,尤為可貴。
愛國主旋律,一旦有了恰如其分的小説美學表達,往往能在讀者內心煥發出強勁的家國情懷共振,贏得社會的認可。此前,作家麥家《風聲》《暗算》等小説,折射出理想主義光芒,也提供了張力十足的閱讀體驗;作家都梁長篇《亮劍》曾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成功塑造了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等典型形象,影響深遠。
新生代嶄露頭角,開拓和平年代書寫資源
最近,11冊“向前———新銳軍旅小説家叢書”由北嶽文藝出版社推出,集結了盧一萍、王凱、王棵、王甜、魏遠峰、西元、裴指海、李駿、朱旻鳶、曾劍等中青年作家作品,呈現了國內六大軍種、五大戰區新生代力量的軍旅文學創作風貌。
評論家傅逸塵長期關注國內70後、80後這一新生代軍旅作家群體,在他的觀察中,這批年輕的作家以獨特的審美視角,觀照當代軍人的生活與情感狀態,為和平時期的軍旅文學寫作開拓了多元的題材資源。“迥異於前輩的宏大戰爭敘事、他們更願意將文學目光聚焦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青春的個體’,呈現普通士兵的命運軌跡,對細節進行放大甚至誇張化處理,探索人性肌理的彈性。”
比如,曾劍小説集《冰排上的哨所》側重對士兵們的描摹,這些偉大的普通士兵身處天寒地凍的冰排、蟲蛇出沒的孤島,有的平日的工作是“為飯堂站崗”、有的當兵生涯就是“在山林間放馬”,但他們信仰堅定,坎坷路途不減軍人本色。曾當過特種兵的作家王昆,把自己在軍旅一線打拼的特戰生涯提煉成小説素材,普通官兵的訓戰場面、軍人心靈世界的苦樂,都在《我的特戰故事》中有了細膩的藝術呈現。
“凡人英雄”的塑造,為軍旅文學長廊增添了動人形象。評論家朱向前説,無論是廣大讀者,還是“軍事發燒友”,都希望從軍旅文學中一窺新軍事變革時代的軍人風采。而新生代創作者善於素描現實軍營普通官兵的生活與訓練,在恢弘時空中包容了軍旅生活的多樣性,整體的文學素養和創作潛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