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教師實現教學相長

2017-08-03 09:07:5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工作之餘創辦微信公眾號,成了不少“潮教師”的選擇“網紅”教師實現教學相長

  “第一,要學會欣賞數學的美、熱愛數學;第二,一定要多多練習;第三,要不怕苦,不管有多苦……”最近,這篇名為《什麼?一篇談數學學習的文章文字數為0》的帖子在朋友圈迅速走紅。一方面,用48首歌曲“接龍”造句的創意令人大呼“有才”;另一方面,這些詼諧話語又真實道出了數學學習的秘訣。更有趣的是,這篇“網紅文”出自公眾號“小月數學”,其作者是復旦附中資深數學教師“小月”。

  在自媒體蔚然成風的當下,三尺講臺早已不是教師的唯一舞臺。工作之餘,創辦一個微信公眾號,成了不少“潮教師”的選擇。不同的是,有些人將其視為職業的延伸平臺,暢談教育話題、反思課堂教學;有些人則將其視為另一個生活空間,展現出教師形象之外的真實自我。

  把公眾號當作第二張“三尺講臺”

  “展示數學的美,交流學習方法,分享數學新聞。”點開小月老師的公眾號“小月數學”後,這行字最先映入眼簾。小月老師告訴記者,此號是從去年2月開始運營的,90%以上的文章為原創。

  談及創號理由,他坦言是為了“延伸課堂內的知識,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魅力”。可以説,這個公眾號更像是他的第二張“三尺講臺”。

  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些説理解題的文章絲毫不見枯燥,反而帶有小月老師鮮明的個人特色———幽默詼諧。因為,他為每一篇文章設計了一個相當吸引眼球的標題,這個標題往往是一句“腦筋急轉彎”,而答案隱藏在文章之中。

  作為小月老師的“得意之作”,《什麼?一篇談數學學習的文章文字數為0》的“熱傳”令他很高興。他説,暑假是一個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好時機,如何用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觀點,成了構思這篇文章的關鍵問題。不少網友點讚並評論:“讀起來有一種rap(説唱)的感覺,讓我開始思考數學的美。”

  體驗教學之外的另一種生活

  除了將公眾號當作教學輔助,還有一些教師則借助這個平臺,享受著教學之外的另一種生活。小月老師的同事、復旦附中語文教師李酈就是其中之一。

  李酈的公眾號名為“童人語”,創辦于去年3月,文章均為原創,目前已累計發佈117篇文章。在這裡,用戶可以接觸到富含“童心”元素的作品以及“童言無忌”的作品評論。

  和小月老師創辦公眾號的理由不同,李酈特別回避了跟語文教學、教研相關的內容。在她看來,教書育人是她的職業,但公眾號只是“一個人安安靜靜讀書的地方”,她想通過“靜心讀書,獨立思考”給自己平乏的生活增添更多樂趣,而童心文學恰恰是她的興趣所在。

  李酈坦言,創號之初她只是“自娛自樂”,寫些讀書筆記、生活隨感,之後關注的人多起來了,便陸續開設出一些固定欄目,比如推薦優質國內童書和倡導親子閱讀的“媽媽心目中的好童書”等。最近,李酈還在嘗試寫作兒童文學作品。

  “我從小的職業理想就是老師、記者、作家,沒想到開了公眾號之後,後兩個身份都實現了。”李酈很高興,她能夠有機會挖掘另一個自我、體驗別樣生活。

  為師生提供新的交流渠道

  不管是有心栽花還是無心插柳,這些公眾號既助推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又在無形中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家長的距離。在這個交流與分享的平台中,三方共同關注教育,實現教學相長。

  小月老師提到,為了更新公眾號內容,他需要經常閱讀、尋找相關素材,同時思考有沒有話題或內容可以“移植”到數學學習中。這就督促他不僅要關注本專業的知識,還要放寬視野,關注教育和其他專業領域的進展,回過頭來看,其實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而在撰寫文章的時候,他常常會提出一些數學問題,雖然這些問題不適合作為試題在課上講解,但同樣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學生在公眾號上看到了題目,有時會在課後和我一起探討,有時會在公眾號上留言交流。”

  公眾號廣泛的傳播力,還有另一種奇妙效應。李酈提到,通過公眾號,她終於與一些闊別已久的學生“重逢”。而更令她意外的是,她的閱讀好習慣也漸漸影響了更多人,“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來留言、交流”,而班級學生更是受到了激勵和鼓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