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共享”讓城市更有溫度

2017-08-04 10:27:2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臨街門店公廁對外開放 這樣的“共享+”讓城市更有溫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廁所雖小,卻是生活的必需設施。沿街公廁數量少,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裏難以找到“方便”之處,是不少人曾經遇到過的尷尬事。走在街上“內急”了,借用沿街單位內設的衛生間難不難?最近,一則關於房産仲介多家門店廁所對市民開放的小事,贏得不少點讚。

  公共區域如廁有多難

  近日網上出現一項有關如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8%的人曾因找不到公廁遭遇窘境。上廁所就到麥當勞、肯德基,幾乎成了不少市民和遊客的共識。“去大商場一時半會兒根本找不到具體位置,去沿街商鋪單純為上廁所的話,一般人都覺得會很麻煩,不是沒有就是有可能被拒絕。”不少網友在調查回帖中如是説。

  如廁難的尷尬體驗,沒有人比計程車司機了解得更清楚了。為了開車途中少去廁所,他們不得不減少飲水量,尤其到了夏天就更為受罪。如果一些商家和企業的沿街店舖能開放廁所,無疑對他們來説是一件大好事。

  在上海城市設施日趨完善、公共廁所佈局日趨合理的情況下,也許有人會認為臨街商業單位公廁對外開放是多此一舉,但如果你是一位曾經有過內急不能就近如廁的普通市民或遊客,就會為這樣的便民之舉而叫好,並對這座城市油然而生親切溫馨之感。

  讓社會資源開放共享

  像對外開放廁所這樣的“小事”,上海鏈家“共享”的還有很多,比如便民雨傘、免費列印複印、應急供水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基於將閒散資源免費對接社區。

  有人戲稱,本該圍繞房地産服務為核心的鏈家,這是不務正業的“共享+”。

  過去,鄰裡間互相借個東西,算是“共享+”的雛形;後來,租個婚紗禮服、搭個便車,共享經濟漸漸萌芽。通俗地解釋,分享經濟就是利用別人暫時不用的、閒置的資源+共享平臺+人人參與,其本質是分離資源的支配權與使用權,使閒散資源得以重新整合利用,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最近的幾年時間裏,科技作為杠桿不斷撬動共享經濟並使之繁榮。除了共享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和共享汽車等交通工具外,僅今年以來,就開發出其他可以共享的服務,如籃球、手機充電寶、雨傘等。近期公佈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已達39450億元人民幣。

  分享經濟最基本的價值就是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既可以是科技帶動的交通、場地等各類共用,也可以是消費者點對點、小範圍的共用。像這種將社會閒散資源中的小物,如廁所、日常生活非必需品等進行有效整合,由一方提供服務、提供時間、提供任何有需要的人,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東西,不僅僅只是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節約了社會資源,更增加了這座城市的溫度和吸引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