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安寺街道地處市中心仍有簡居陋屋,區政府與街道“掘地三尺”挖空間解決居民如廁難 最繁華社區告別最後144個手拎馬桶
街道為趙阿婆新建的衛生間。海沙爾 攝
常熟路,上海最繁華的街區之一,近華山路的路口立著一個一米多高的方形不銹鋼桶,老舊斑駁,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這個桶叫“小倒口”,內部與市政管道連接,周邊7戶居民在這裡傾倒馬桶。8月7日,“小倒口”被拆除,因為它完成了“歷史使命”,7戶居民不久前都告別手拎馬桶,裝上了現代化衛生設施。
靜安寺街道地處上海市中心,轄區內高端商務樓宇與高檔商業體林立,但二元結構仍突出,光鮮亮麗的背後還有不少簡居陋屋。今年以來,靜安區政府與街道克服重重困難,區領導多次實地調研、指導並督辦,努力消滅了轄區內最後144個手拎馬桶。
樓上裝只馬桶,樓下也要同意
82歲的趙秋芳,住在常熟路沿街房的9號樓兩樓,手拎馬桶已經用了30多年。早年,左鄰右舍居住條件都差,用馬桶、拎馬桶,趙阿婆沒覺得什麼;但最近10來年,周邊就剩下他們7戶人家沒有現代化馬桶。白天上廁所要走6、7分鐘去附近一幢商場解決,晚上就要用到手拎馬桶。如今,拎著馬桶往常熟路街面上的“小倒口”走,趙阿婆常常覺得很不好意思,“在這麼好的地方,我家竟然還在用手拎馬桶……”
2006年開始,靜安寺街道在全市率先推進老舊住房的“馬桶工程”,幾年下來,轄區內絕大部分居民的“如廁難”問題都解決了,但還有趙阿婆這樣的人家被遺留。靜安寺街道辦事處主任洪明銘告訴記者,經過前期調查,街道發現轄區內還有最後144個手拎馬桶,被遺留下來各有各的原因:有的人家居住面積太小,屋內屋外都擠不出地方;有的人家房屋結構特殊,管線接不出來;有的人家什麼條件都具備,但樓下鄰居不同意……趙阿婆家幾種情況都遇到了。一家三代人擠在面積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實在騰不出地方。但她家告別手拎馬桶心切,11年前周邊大面積消滅手拎馬桶時,一家咬咬牙擠出一米見方的地方,施工人員也上門查看過了,萬事俱備,但樓下人家死活不同意。
原來,不像成套住房,這裡的房屋都沒有臥室、廁所等空間區域劃分,所以樓上人家要裝馬桶,真的就是裝在樓下居民的頭頂上,甚至是人家的飯桌頂上、床頂上。在靜安寺街道,樓上要裝馬桶,因樓下不同意而裝不成的,並不在少數。
再難,街道也要努力推進。“手拎馬桶已經成為街道管理中的明顯短板,與其所處大城市中心區的地段不相匹配;有沒有現代化衛生設施,更是事關百姓生活品質提升的大事。”洪明銘説,今年初,街道抽調人員成立專項小組,到居民家中一戶戶上門走訪,再經過多方論證解決方案,最終確定了靜安寺街道消滅轄區內手拎馬桶的標準:消滅馬路“小倒口”,讓居民如廁不出戶、不出樓、不出弄。
分到獨用衛生間就像分到新房一樣
趙阿婆以及周邊幾戶居民告別手拎馬桶遇到的阻力,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絲毫減弱。眼看要陷入僵局,街道打算另辟蹊徑。
9號樓與隔壁的7號樓之前在一層的位置隔著一堵墻,7號樓一層是一家區屬物業公司——金威物業的房産,多年閒置。發現這塊空地資源後,街道找到了金威物業,希望能將圍墻打掉,“借用”7號樓一層小院兩三平方米麵積,為9號樓四戶居民建個小型公共廁所,讓他們如廁不用出樓洞。這一想法得到了金威物業的支持與配合。
愚園路433弄內有兩排80多年的老房,破舊不堪,38戶居民勉強使用著房前一處只有兩個蹲位的公共廁所,大部分人家床底下都有只手拎馬桶。但由於房屋都是木結構,專業人員勘查後認為,安裝現代化的衛生設施會造成房屋安全隱患。
居民們非常失望,街道幹部卻沒有放棄。屋內不能裝,屋外有沒有空間?公共廁所旁邊一塊約20平方米的倉庫引起了街道注意。“如果這塊區域能使用,可以為居民搭建一個像樣的公共廁所,讓他們如廁不必出弄堂。”愚谷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鄔賈平説。原來這處老房是市教委家屬房,公廁以及倉庫都是市教委的物業。街道跨前一步,主動找到市教委相關部門,希望能利用起這些區域。市教委非常支持,不但願意拿出這20多平方米的倉庫,還清退了公廁旁邊另一處出租房,全部近百平方米麵積提供給居民建公廁。
按照居民“一戶一衛”的意見,不久前,街道在這塊區域建設了近40個獨用衛生間。拿到鑰匙的居民,興高采烈地一間間查看,就像分到新房一樣。
排挖管線,需做通不同小區居民工作
“錯過這次機會,下次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啦!”在常熟路9號內,趙阿婆苦口婆心地勸説一戶不同意衛生間合用、要獨用的居民。
但借來的空地只夠蓋兩間廁所,四戶人家中勢必有人家要合用。提出獨用的居民,最初態度挺堅決。景華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張寒韻是個有心人。他了解到,這戶居民家中有殘疾人,按照相關政策,今年殘聯出資,可為他家修繕公共廚房,但在靜安區“美麗家園”大修項目中,靜安區出資已為他家修繕過公共廚房。既然本意是要改善殘疾人家庭生活環境,是否可以將殘聯這筆經費用在這戶人家房間修繕上?張寒韻通過相關部門幫他家申請下來這筆經費,並幫助這戶人家張羅房間裝修。看到居民區真心為他們著想,這戶人家的態度軟化下來,最終同意了廁所合用。
為消滅這最後的144隻手拎馬桶,街道在“掘地三尺”挖空間後,又因地制宜制定了“一戶一策”;不過,幾乎沒有一戶能順順利利推進。靜安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于振榮深有感觸地説,這時候就全靠基層幹部們反復與群眾溝通,開展民主協商,做大量耐心細緻的群眾工作。
華山路421弄,上海歌劇院的隔壁,從弄堂進去,走過兩排小樓,再拐兩個彎,弄堂深處就到了一片平房,據説有80年曆史。這片平房的結構有些奇怪,中央兩排是16戶居民的房間,兩側是居民早年自己搭建出來的廚房,房間與廚房之間隔著不到一米寬的小弄堂。居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最痛苦的還是沒有衛生設施。
得知能安裝衛生設施,16戶居民家家拍手歡迎,房間沒空間就在小廚房裏“挖”。但沒有想到,一聽説街道要給弄堂深處的16戶居民解決馬桶問題,排管線會通過自家門口,弄堂口兩排小樓居民不幹了。兩排小樓共有六七十戶居民,左邊一排與16戶居民同屬一個小區,右邊一排屬於隔壁小區,早些年這些居民都解決了馬桶問題。左邊一排擔心,16戶居民的馬桶管線接進來,與他們合用總管,增加總管負擔容易造成堵塞;右邊一排擔心,開挖馬桶管線,可能臭氣熏天、灰塵漫天,影響生活環境。甚至有居民阻撓施工。
“請你們想想當年沒有馬桶時的種種痛苦。”海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紅芬一次次走進居民家中,推心置腹地做工作;她與施工隊多次排查管道,尋找可能導致管道堵塞的原因,最終把弄堂口兩排居民使用的地下排污管全部換了更粗的管線,消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讓施工得以順利推進。
自治熱情被激發,鄰裡齟齬消失了
如今,從常熟路沿街房的9號樓走進,一層有個露天小院,兩間嶄新的小屋矗立其中。這是街道為趙阿婆與9號樓其他三戶居民新建的兩間合用廁所,裏面不但有現代化的衛生設施與洗手池,趙阿婆他們還自己安裝了淋浴設施,擺進了一直想買卻沒地方擺放的洗衣機。如廁洗澡洗衣服方便了,趙阿婆開心得不得了。
在告別手拎馬桶的過程中,居民的自治熱情被激發出來,鄰裡之間更加團結友愛。當要獨用的那戶居民同意合用後,四戶居民又因為誰與誰合用,産生分歧。這時,有戶三樓居民提出,自己家有空間,可以安裝獨用馬桶,不用與其他人合用。趙阿婆正是住在三樓這戶居民樓下,她與家人商量後主動提出,同意樓上居民安裝馬桶,並願意與二樓鄰居合用一間廁所。如此,四戶人家一波三折地告別手拎馬桶方案才得以通過。
其他三戶人家被趙阿婆的謙讓所感動,對她信任有加。在她的動員下,四戶人家制定了廁所使用鄰裡公約,並募集了自治金,還在“借來”的一小塊空地上,添置了晾衣架共同使用。多年來,因為空間逼仄而産生的齟齬都慢慢消失了。
原先,愚園路433弄內的兩排老房旁邊,有不少居民私自搭設的違建,都存在安全隱患,在今年靜安區美麗家園建設中,街道曾經想先拆違建再為居民修繕房屋、進行環境美化,但最初得知要先拆違建,居民們都不同意。如今,在解決了居民如廁難這一頭等大事後,這裡的居民反過來主動要支持街道來拆違,早點將居住環境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