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佈

2017-08-16 10:01:2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約1/3海歸認為收益大於成本 月薪過2萬者僅佔5% 《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今發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中國留學歸國人員總數超265萬 來源/中國新聞網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795萬人,相比2016年增加30萬人;另一方面,據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佈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增量。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下,“人才磁鐵”效應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

  為持續跟蹤海歸回國就業與創業的現狀和問題,智聯招聘與全球化智庫(CCG)再度聯手,今天發佈《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重點反映了以80後、90後為主的新生代海歸的回國發展現狀、就業創業面臨的問題。共收到調查問卷3032份,其中92.1%的狀態是在國內就業,在國內創業的僅佔7.9%。

  回國發展原因的調查顯示,“方便與家人團聚”和“情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兩大主因,分別佔比70.6%和63%。這與調查樣本中70.8%的海歸是獨生子女不無關係。

  海歸回國之後,50.5%的人能順利融入國內的生活與工作,認為雖有困難,但能逐漸克服的,佔比44.7%。此外,4.8%的海歸表示,回國後始終無法完全融入。與2015年的調查結果(一直很難融入的佔12.9%)相比,海歸融入國內環境的情況明顯好轉。

  回國後,50.9%海歸未發生城市間的遷移。發生遷移的人群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線城市之間遷移的佔比16.9%,從一線城市遷向其他城市的佔比8.4%,從其他城市向一線城市遷移的佔比16.5%,在非一線城市之間遷移的佔比7.3%。海歸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以較大比例優勢領先其他城市,佔比分別為24.7%、13.8%,深圳和廣州位居其後,分別佔4.9%、4.6%。

  調查發現,海歸群體對留學效益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收益大於成本的佔36.3%,認為收益成本相當的佔18.1%,認為收益小于成本的佔27.3%,説不清的佔18.3%。

  超七成海歸可在3個月內找到工作。在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的耗時方面,花費1-3個月的佔比最高,為38.6%;花費1個月以內的佔32.1%,相較2015年的40.3%有所下降。此外,花費3-6個月的佔18.5%,花費6-12個月的佔7%,花費1年及以上的佔3.8%。

  在就職行業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為IT/通信/電子/互聯網、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産/加工/製造,佔比分別為15.5%、14.6%、9.9%、9.4%、9%。此外,能源/礦産/環保、政府/非盈利機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農林牧漁四個行業,佔比均在5%以下。

  本次調研中發現,海歸初次就業的工資分佈中,6000元及以下的佔比最大,為44.8%,6001-8000元的佔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別佔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佔比僅為5.8%。

  從初始創業的時間上來分析,選擇2015年至今的比例最高,達76.4%。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創業支持政策落地實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海歸選擇歸國創業。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這五所城市幾乎吸引了半數創業海歸。創業所在地域呈現出“一線城市為主導,二線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徵。其中,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創業集聚區,對海歸的吸引力較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