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江於民 外灘風光帶將延長到45公里

2017-08-17 10:58:5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還江於民,外灘風光帶將延長到45公里!人民日報評論員感嘆:真有點羨慕上海人

  黃浦江兩岸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面積將達500公頃,城市後退、還江於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何鼎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這種超大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在外灘走過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這種精細。不久,外灘這條風光帶將延長到45公里。最晚到今年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程就要竣工,貫通的公共空間面積將達500公頃。慢行步道、跑步道、自行車道,市民將能無障礙地暢行黃浦江沿岸;城市後退、還江於民,一個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間正在打開。真有點羨慕上海人。

  朱珉迕:一條河流過一個城市,就在一定程度上定義著一座城市。黃浦江是上海人的母親河,是海派文化的孕育者,也是這座城市最直觀的歷史教科書。但與不少城市一樣,因為歷史原因,黃浦江沿江空間被各大單位佔據,連通上多有梗阻,公共屬性漸弱。為了讓城市與人更好地建立連接,上海決定還江於民。可以説,貫通開放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既在重現“母親河”,也是在定義未來的城市格局;是摸得著的“大民生”,也是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一步。

  何鼎鼎: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打造似乎異曲同工。看新聞,上海要在寸土寸金的後灘地塊建一個2平方公里的公共綠地,不少人興奮地直呼這是“上海的中央公園”。聽得出來,人們對於凝結在一個城市公共空間之上的生活品質充滿期待。

  朱珉迕:沒錯,兩個項目的思路是一致的:不搞大開發,而是大開放,不是建一個只讓人看的政績工程,而是建真正讓市民享受、促進人的發展的民生工程。濱江公共空間貫通是涉及多個地區、單位的大工程,但開放後的濱江公共空間,不會也不容許出現某個地區刻意為之的“標誌性建築”,它的景觀需要服務於城市整體風貌以及市民需求。僅從已經貫通的區段就不難看到,無論是開放公共活動空間,還是便利交通設施,都以共享性、可達性為原則,也都遵循景觀服從生態、服從功能的準繩。

  何鼎鼎:這讓我想起了一位知名景觀學家的觀點:還城市一雙天足。一雙天足,既給城市本身解綁,也讓市民得以親近,更能蹚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無疑,上海的規劃與世界城市規劃的前沿思路高度接軌,體現出一種進階的與民共享的發展理念。不僅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更共享空間形態和人文理念的變遷。這樣的共享確實在助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朱珉迕:今天,我們確實需要從深層次上思索城市發展方向。逃離“北上廣”屢屢引發討論之時,不妨問一問:城市是否給他們提供了足夠的落腳空間?一個好的城市,總是要有人文吸附力的;一個好的城市公共空間絕不只是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城市的觀感會變,體驗要求會變,相應的,城市治理的思路要跟得上這樣的發展需求。

  何鼎鼎:確實如此。公共空間,不僅能用來休憩,更能錘鍊公民意識。這麼看來,一次黃浦江公共空間的改造似乎也變成了城市發展思路的再整理,更成為了治理者與市民在生活觀念與公共觀念上的一次深層互動。

  朱珉迕:一旦打開公共空間,不少城市可以被重新發現。當然,城市空間的打開不是一次性過程,它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開放,更意味著品質、功能、文化內涵等更深層面的更新與提升,而這是長期甚至永恒的主題。去年,上海黨代會報告中有一段話流傳挺廣:“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什麼是好的城市,探索永無止境,但至少“向人敞開”“充滿溫度”,應該成為所有城市規劃、建設與運行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