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保護傳承象徵城市歷史文化的街道

2017-08-17 09:13:0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永不拓寬”道路先規劃後修繕 上海原汁原味整體保護64條傳承象徵城市歷史文化的街道

  今年恰逢市政府頒布《關於本市風貌保護道路(街巷)規劃管理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命名64條永不拓寬道路十週年。昨天,由市測繪院主辦的“地圖文化之旅———永不拓寬的道路”展覽在上海書展亮相,又一次萌發看展公眾的好奇心:“永不拓寬”的選取原則是什麼?具有哪些看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祖安在帶來的講座中著重提及:“準確地説,‘永不拓寬’並非是指一整條道路,而是其中的某一路段。”仔細觀察展板上的名單,緊跟在每條路名後面的括弧裏,都標注了起訖點。不過倒有幾個例外,比如圓明園路、香港路,全線為永不拓寬道路。

  鄭祖安介紹,上海歷來十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實行了嚴格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制度,逐步建立起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風貌道路和優秀歷史建築三個層面有機結合的保護體系,也就是公眾更為熟知的“點、線、面”。緣起于2007年,經市政府批准,中心城區內144條道路和街巷被列為風貌保護道路,其中64條風貌保護道路為永不拓寬道路,即為“一類風貌保護道路”,其他列為“二、三、四類保護道路”。

  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基於規土部門在中心城區做過的普查,經過認真勘察認定,“一類保護”需要具備如下要素:首先,應當是所在風貌區的代表;其次,這些道路周邊都有集中成群、成片的歷史建築,而且它現有的尺度已經被公眾所認可。比如山陰路風貌保護區道路,基本為方格網佈局,部分道路的線形略為彎曲,風貌保護道路沿線分佈較多的花園洋房和新式里弄,擁有數量眾多的名人故居和紀念場所、革命遺跡,且道路沿線綠化良好、道路幽靜,街道尺度適宜。因此榮膺“永不拓寬”實至名歸。

  根據《若干意見》,這64條馬路將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象徵,必須“原汁原味”地整體保護,應當編制風貌保護道路(街巷)保護規劃,否則不得進行任何建設、修繕、整治活動;道路規劃紅線寬度、道路轉彎半徑、道路斷面形式應當保持現狀或恢復歷史上的道路紅線寬度和道路轉彎半徑,不得拓寬或壓縮。這份文件于2015年經評估後需繼續實施,有效期延長至2020年。

  64條永不拓寬道路分佈于九個歷史文化風貌區,雖相距並不算遠,卻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迥異的文化特色、鮮明的建築風格,造就了別樣的人物故事和生活方式。市測繪院根據資料分析成果,把它們分成“縱橫經典”“梧桐樹下”“海派別業”三個主題進行展覽。

  “縱橫經典”特指外灘和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擁有15條永不拓寬道路,多為縱橫交錯的井字形格局;“梧桐樹下”則用來形容衡復風貌區,因為它的空間特徵是以梧桐樹掩映的林蔭道路和花園住宅為主,涉及36條;“海派別業”是指南京西路、愚園路、山陰路等位於滬西和滬北的風貌區,地處原租界週邊。閒暇時,公眾可以按此組團暢遊,感受和而不同的魅力風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