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微創3.0”肺癌手術治療新方向

2017-08-18 09:32:1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癌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發表重要述評文章“全面微創治療3.0”理念為減少手術創傷提供方向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癌研究團隊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準確描述並定義了肺癌“全面微創治療3.0”理念,為未來減少早期肺癌患者手術創傷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近日,被學界譽為“外科學聖經”的權威學術期刊《外科學年鑒》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述評文章,為今後世界各國開展肺癌微創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和實踐指導。

  論文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説,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許多臨床醫生對於肺癌微創治療的理念認識局限于“切口小”和“少打洞”等胸腔鏡技術層面,甚至一味追求、攀比可見創傷的最小化,這是“微創1.0”時代。“事實上,我們做微創的真正目標是為了讓患者在創傷最小的情況下,獲得和開放手術一樣甚至更好的療效和生存率,絕不是為了微創而微創。”

  由他領銜的肺癌研究團隊對過去21項臨床研究結果進行深度分析後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中,胸腔鏡手術對預後並無顯著改善。“在肺癌微創手術中,徹底根治腫瘤才是第一位的,療效和生存期遠比切口數量的多少、大小更為重要和關鍵。”陳海泉強調。

  過去,臨床上認為大範圍的轉移性淋巴結清掃可以降低術後復發轉移風險,但是對沒有轉移的淋巴結進行預防性的清掃,對患者並沒有好處,一味追求大範圍淋巴結清掃,會對患者體內臟器造成不可見的“內傷”。

  該團隊研究發現,如果術中縱膈淋巴結沒有轉移,則無需做淋巴結清掃。此外,肺上葉尖段小于2釐米且沒有侵犯胸膜的肺癌,不會有淋巴結轉移風險,這類患者只需要對上縱膈淋巴結清掃即可。“讓內部臟器創傷最小化,精確劃定手術範圍,減少器械游離時對正常組織和臟器的創傷,致力於保留患者肺功能,將胸腔內的損傷降至最低,患者的術後體驗將明顯改善。”陳海泉説,這是“微創的2.0時代”。

  現在,他們又進一步提出,“肺癌微創治療是一個全面微創的系統概念”,不僅依靠外科醫師,還包括介入治療、病理科、麻醉科、影像科、化療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參與,例如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的縮短,都會減少對患者的系統性損傷。

  陳海泉指出,“全面微創”才是肺癌手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微創3.0時代”。它是指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由多學科共同參與,在治療中為病人選擇合適的手術、合適的切口,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統損傷,使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腫瘤醫院肺部惡性腫瘤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8天左右,低於市級醫院平均水準。此外,藥佔比和均次費用均低於市級醫院平均水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