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禾:講好多倫路上的紅色故事

2017-08-21 09:13:2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張家禾:講好多倫路上的紅色故事 八年累計為四百多批學員現場傳講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張家禾在李白烈士故居前為學生們講解。袁婧攝

   人物小傳:張家禾,“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課程創始人。八年間,他已累計接待學員400余批。在他的鮮活講述中,許多發生在老建築中的革命故事生動再現,黨的城市鬥爭歷史重綻光芒。

  從魯迅故居出發,沿山陰路、多倫路、黃渡路走上一圈,只需短短20分鐘。但就在這片不足1.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卻擁有李白烈士故居、中共江蘇省委舊址等50處名人故居、38處歷史遺址遺跡、44處優秀建築。

  這一處處上海歷史文化地標,都被張家禾清晰地記錄在他的“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方案上。八年間,他已累計接待學員400余批。通過他的講解,許多發生在老建築中的革命故事生動再現,黨的城市鬥爭歷史重綻光芒。張家禾説:“研究紅色記憶、講述老房子裏的故事,用雙腳丈量老房子地圖,是我最大的樂趣。”

  三十年鑽研紅色故事

  “老虹口”,是張家禾給自己貼的一張標簽。1977年,張家禾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就讀。畢業後,他在金沙中學當了兩年曆史老師,隨後調至虹口區委黨校擔任教職。除了讀大學的那四年,張家禾幾乎沒有離開過虹口區。

  讓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故事為更多人知曉,是張家禾一直以來的心願。他深知,虹口區的老房子裏不缺革命英雄的故事,然而歷史記憶卻容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他要做的就是盡力“拉住歷史”。

  1984年進入虹口區委黨校後,張家禾有了一個新身份:黨校教師。他開始把研究重心轉移到虹口黨史上。他翻閱了大量有關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史料和文獻,革命史、文化史、甚至地理風俗的演變,只要是和虹口區有關的,他都找來研究。

  “恒豐裏看似普通,但前門通往山陰路、後門直達寶安路,‘逃生通道’四通八達,中共江蘇省委就曾在這裡秘密開展工作……”逐漸地,張家禾對於黨的城市鬥爭歷史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2010年,虹口區展開新一輪虹口黨史的發掘宣傳。抓住這一契機,張家禾深入紅色故事現場走訪考證,了解老建築背後的故事。到文史館、檔案館查閱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文字記錄中發掘線索;尋訪老鄰居和年長者,按照門牌號逐一探訪、考證……更多歷史細節漸漸“浮出水面”。

  經過近半年實地探訪,張家禾發現,當年多倫路街區城市鬥爭高度密集,一批共産黨員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如果把這些史料運用到黨性教育中,將會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是,張家禾著手梳理手頭的研究資料,逐步明確了研究和授課的主題:通過黨的領導人的革命活動、文化和隱蔽戰線的鬥爭,圍繞白色恐怖下黨的城市鬥爭的展開,從黨性教育的高度講述虹口記憶。一門“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課程就此開課了。

  在傳講中推陳出新

  “陳寶國演的《智者無敵》看過嗎?原型中西功原來就住在這裡。他諜報生涯的伊始,就在山陰路124弄28號。”正值盛夏,帶上水、保持體力,耳朵上的遠程耳機與張家禾的耳麥同步連線,200米範圍內,他的講課內容聽得清清楚楚。

  魯迅故居、中西功舊居、左翼作家聯盟舊址、李白烈士故居……眼中的老建築,無聲地敘述著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先烈的事跡。跟著張家禾穿梭在老建築間,大學生易晨琛深有感觸:“張老師的講解聲情並茂,配合山陰路、多倫路路段的這些實景舊址,仿佛把我們帶回到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作為一名政治學專業的學生,以前主要通過教材學習黨史,而張老師的宣講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英雄人物‘立’起來了,每一棟建築都是一本‘活’教材。”

  這幾年,張家禾的現場教學課程也在不斷打磨、調整。他發現:參觀地點過多導致講課時間過長、有些老黨員體力可能跟不上,路線曲折也會影響講課效果。他反思:現場教學不是旅遊,“多多益善”不可取;反之,少而精,深入挖掘每一個點所蘊含的革命先輩的精神品質,更能起到黨性教育的作用。

  經過調整,最後確定由山陰路起,經四川北路多倫路,到黃渡路李白烈士故居為止的授課路線。儘管有不少精彩故事被“忍痛割愛”,但精簡後的現場教學能讓人更有效地記住這段紅色歷史。張家禾還一改室內講解的方法,通過在弄堂裏慢走,再現當年魯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的生活全貌,讓學員更深刻地體會到革命鬥爭的不易。針對黨員幹部的現場教學,張家禾還會聯繫李白烈士的事跡,暢談如何在新時期做一名合格共産黨員的心得體會。每每此時,黨員們也總是聽得格外入神。

  當好黨史傳播的“拉車人”

  去年,張家禾退休在即。然而,他對黨史傳播的熱愛絲毫不減。張家禾説,傳講就是傳播講演,也是歷史傳承。他更願意通過口口相傳讓更多人知史懂史。張家禾曾接待過一批聯合國官員,向他們著重介紹了當年西方列強在多倫路“越界築路”的行徑。小小的多倫路上,華洋雜處,華界警察沒有執法權、中國政府沒有稅收權……這讓不甚知曉中國近現代史的外國官員們,第一次了解到中國革命的鬥爭史。

  為了留住這位虹口黨史“拉車人”,在虹口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張家禾虹口記憶傳講工作室于去年成立。如今,七位優秀教師、黨史研究人員、優秀青年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加盟工作室,傳講隊伍的年齡層次呈現階梯性,宣講內容呈現多元化。這些來自不同崗位,但同樣對黨史研究懷有熱誠的年輕人,正根據各自專業特長不斷豐富現場教學的內涵。

  張家禾常説自己是黨史傳播的“拉車人”,“研究了大半輩子已經放不下了”。讓他深感欣喜的是,這片紅色土地上的人與事正在更多年輕一代“拉車人”手中接續傳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