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農村客堂間秒變多媒體教室

2017-08-22 09:57:3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農村客堂間秒變多媒體教室,這裡的“庭院學堂”讓老年村民有學有玩

  以前的社區學校,是要讓老人們“去上課”,現在的“庭院學堂”,則是讓老人們“來聚會”:布點多、交通方便、場所、授課內容也沒有那麼“高高在上”,出席率自然就提高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打開筆記本電腦,連上數據線,在八仙桌上支起三腳架,擺上微型投影儀,黃士英家刷得雪白的客堂間墻壁上,馬上像放電影般出現了一張ppt:“關注食品安全,構築健康生活。”這間不起眼的農村客堂間,“秒變”成了一間多媒體教室,左鄰右舍齊坐一堂,搖著蒲扇準備聽課,鄉里市場監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員開始給大家講解食品衛生知識——這是不久前黃士英家“庭院學堂”開課時的一幕。

  “設備是鄉里提供的,有時候請人來講,有時候我自己講,每次都有幾十個老夥伴來聽課,已經好幾年啦。”67歲的黃士英家住崇明新村鄉新浜村,是一名退休的幼兒園老師,這幾年一直沒閒著,利用鄉里“庭院學堂”的平臺繼續“發光發熱”。在新村鄉,這樣開設在農戶家裏的“庭院學堂”如今一共有26個,定期開課,授課對象主要是老年村民。“講的內容有區裏、鄉里的最新信息、農村土地政策、健康養生常識、育兒知識等,都很接地氣,老百姓聽了有用。接下來,‘庭院學堂’的覆蓋面還會進一步擴大。”新村鄉黨委委員趙克祥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兒女回家説點事,只能“木懂懂”聽著

  新村鄉地處崇明區境西北端,距城區有30多公里,位置比較偏僻,經濟相對落後,帶著孩子外出務工的人員比較多,鄉里老齡化程度較高。新村鄉社會事業發展辦負責人告訴記者,老人除了物質層面“衣食住行”的需求,還有精神層面的需求,後者和前者一樣不容忽視。“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深入推進,自己種地的農村百姓越來越少。以前忙著幹農活,對上課看報這種事不太上心,現在閒下來了,就有迫切的學習渴望。不過,很多農村老人長期偏居一隅,視野越來越閉塞,平時也沒有人聊天,兒女回家和老父母説點事,老父母連話都插不上,只能‘木懂懂’(崇明方言,意為呆呆的)地聽著,很失落。”

  針對這個問題,鄉里想通過社區學校開課的方式,拓寬老人視野,讓老年人有個聊天交流的場所。不過,開課一段時間後,鄉里發現來上課的人並不多。“農村地區住宅分散,老人往往體力有限,走不遠,必須把課堂開到老人的家門口。”趙克祥告訴記者。

  “庭院學堂”就此應運而生,這是新村鄉教委和社區學校為開展老年人日常教育活動而創設的教學模式。2014年起,新村鄉在各村民小組建立起“庭院學堂”,在各村選擇群眾常聚、鄰裡和睦、聯繫便利的農戶作為庭院學堂的活動場所,鄉、村兩級根據農戶庭院、房屋特點統一裝飾佈置,把社區教育送到群眾身邊。目前,全鄉“庭院學堂”一共有26家,基本覆蓋了全鄉各個村民小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以前是“去上課”,現在是“來聚會”

  黃士英家的客堂間,如今儼然是一個標準教室的配置:有“講臺”——一張八仙桌;有“課桌椅”——靠墻擺放的一條條長木凳;有“黑板”——白墻上打上投影就是;甚至在房間的一角還貼著一張課程表,詳細記錄了近幾個月的課程和今後幾期的課程安排。每個禮拜六上課,大家談談笑笑,説説聊聊,半天就過去了。貼了課表,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聽課,有時候有人家裏有事不能來,課程內容又正好是村民感興趣的,我還會上門去‘補課’。”

  “庭院課堂”裏,到底講些啥?創城創衛宣教、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常識、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等,無所不包。去年冬天,黃士英還專門把1.4萬字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縮編成了三張手寫報告紙,大約兩千來字。“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刪去了和農村老百姓關係不那麼密切的部分,留下了人口、綠化面積、交通等方面的內容,備了很久的課,然後用崇明話講給村裏老人們聽。效果非常好,一傳十十傳百,連隔壁村的人也要來聽,這個課重復上了好多次。很多老人聽完後回來跟我説,本來兒女回來,除了叮囑他們要吃飽穿暖沒啥可聊的,這次和兒女聊了聊這個‘生態島十三五規劃’,兒女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新村鄉社會事業發展辦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的社區學校,是要讓老人們“去上課”,現在的“庭院學堂”,則是讓老人們“來聚會”:布點多、交通方便、場所、授課內容也沒有那麼“高高在上”,出席率自然就提高了。

  另外,考慮到老人體力、注意力有限,以前動輒一兩個小時的“整堂講”的模式也變成了“分段學”,講10分鐘就安排休息,大家可以閒聊嗑瓜子,去院子裏活動活動筋骨,然後再繼續講,百姓“滿意率”也有所提升。“最關鍵的是,以前的課程往往由不得百姓選,‘庭院學堂’的課程就可以。前幾個月,有個老人提出在上海的兒子會偶爾把小孫女交給她帶,但兒子對她帶娃其實並不滿意,想學學育兒知識和理念。鄉里覺得這個建議很好,農村很多育兒觀念確實有些跟不上時代,比如咀嚼後喂飯、穿開襠褲等,所以我們安排了專業人員在幾個‘庭院學堂’裏講了幾次育兒知識,每場都爆滿,有些會寫字的老人還自帶紙筆,邊聽邊記筆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農村開社員大會,“講話開小差”的人少了

  在黃士英家的客堂間裏,除了“課桌椅”、“講臺”、圖書櫃、報刊架等,還擺放著手風琴、小音箱等設備。這是因為,庭院學堂”不只是個學習場所,還是農村老年人在一起休閒放鬆的平臺“活動不是我‘一肩挑’的,而是靠有一技之長的村民們共同努力。我這個‘班級’裏,現在每堂課都有30多個人參加活動,我們也會定期一起跳跳廣場舞,鍛鍊鍛鍊身體。” 黃士英説,57歲的新浜村村民施水琴年輕時有“唱唱跳跳”的特長,如今她就是村裏廣場舞團隊的負責人。此外,70歲的老黨員沈雅菊在養身保健方面懂得比較多,養生常識類的課程就由她來負責。這種“能者為師”的授課模式,在鄉里其他“庭院學堂”也被採用。

  幾年來,通過“庭院學堂”潛移默化的熏陶,新村鄉的老人們正在發生變化。“很多人跟我講,以前出去聽年輕人聊天,什麼話題都插不進去,現在往往能聽得懂別人在聊啥,也可以上去交流幾句了。大家的學習習慣也在變好,以往農村裏開社員大會,很多人都不當回事,往往是出工不出力,在下面隨意講話,現在村裏開社員大會,大家都聽得很仔細了,講話的人很少。”黃士英告訴記者。

  如今,新村鄉依託26個“庭院學堂”,向周邊輻射設置了85個睦鄰點,今年鄉黨委還探索打造了4家黨建火炬點,並將在近期發展到24家,在全鄉範圍內形成“黨建火炬點——庭院學堂——睦鄰點”三位一體的社區微治理平臺。“黨建火炬點注重發揮社區黨員引領作用,讓黨員帶頭開展社區治理、民主議事、志願服務;庭院學堂注重社區教育,主要開展思想文化宣傳;睦鄰點注重社區服務,如鄰裡互幫互助、環境巡查督查等。通過這些‘微治理平臺’的建設,鄉里將進一步完善服務,滿足百姓各方面需求。”新村鄉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