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戲劇之光點亮申城校園“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面向滬上大中小學教師開班
暑假已近尾聲,向明中學語文教師顧月雲最近正在醞釀新學年的開課計劃。回顧此前在“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度過的15個日夜,她鄭重寫下“劇本與創意寫作”幾個字,因為她要“把戲劇的種子播散出去”。
顧月雲提及的這個工作坊,由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陸軍教授于2015年創立,去年已舉辦過一期。今年夏天,38名來自上海部分中小學的教師在15天的封閉式“魔鬼訓練”中,了解劇本創作的本質,感知戲劇教育的魅力。
戲劇教育在國外的中小學以及大學早已普及,這被認為是一種獨特而全面的育人形式,對孩子的人格培養、能力開發,以及校園文化的構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陸軍説,校園往往也是培育優秀戲劇創作人才和優秀原創劇本的土壤,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一批熱愛並了解戲劇的“播種人”———這就是編劇工作坊的創立初衷。
戲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環節
課本劇,早已進入上海中小學的課堂,但是在大多數學校,參與課本劇的學生也並不多。曾經多次有中小學教師向上海戲劇學院提出,讓戲劇早日以課程和教材的形式走進上海中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而這也與一直從事上海學校“大師劇”創作的陸軍一拍即合。
事實上,國外的各類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都已證明,戲劇教育是育人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陸軍説,首先,戲劇是一項契合孩子天性的藝術形式,因為表現欲、運用肢體和表情的能力以及感知情感的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而戲劇可以幫助孩子們釋放這些天性。
更不用説,戲劇教育還是一項跨學科的育人形式。仔細分析目前常見的藝術課程———音樂、美術、舞蹈等,你會發現它們都是相對單一的藝術形式,但戲劇卻包含了文學、音樂、交際、思考、協調、想像等各種綜合能力的應用,而且“戲劇可以培養人的自信”。
戲劇最獨特的魅力在於治愈人的心靈。陸軍提到,如今很多人缺乏正確的情緒輸出渠道,一旦積壓得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但戲劇卻是一種很好的抒發渠道,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還能獲得其他的情感體驗,獲得更大的同理心。
關於戲劇的育人功能,楊浦區工讀學校化學教師李軒揚的感觸很深。他前後參加了兩期工作坊的學習,希望通過戲劇找到治愈“行為偏差生”的良藥。因為,在長期工作中,李軒揚發現,産生不良行為的一大原因在於缺乏社會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但當這些孩子參與劇本創作和表演的時候,他們從中獲得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能力,也多了很多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融洽的團隊相處經驗。更寶貴的是,他們多了一份對自己的認可以及對學校和戲劇的愛。李軒揚説:“也許,戲劇中蘊含的人性光輝能幫助更多的‘迷途羔羊’回歸正道。”
培養一批愛戲懂戲的“播種人”
長期擔任校園戲劇評委的陸軍還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高中、大學,校園戲劇的品質和生命力沒有因學生年齡的成熟而遞增,反而因想像力的缺失而遞減。而且師生普遍對“戲劇”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差。這讓他意識到,繁榮校園戲劇創作演出,首先要普及戲劇最本質的創作特徵。而這一點,需要一批熱愛戲劇並有志於戲劇教育的老師,擔當“播種人”。
基於這個原因,“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應運而生了。據介紹,工作坊設有戲劇編劇、微電影編劇兩類課程,主要通過集中授課、命題寫作、案例解析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將學員們領入編劇大門。在15天的高強度集訓中,學員們需要圍繞“戲核、戲眼、戲骼”三要素,對應百字劇、千字劇、萬字劇的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38名學員中,大約一半的人此前沒有任何編劇訓練的基礎,“很多學員是普通的語文老師、音樂老師、美術老師、社團指導老師”。因此,嚴苛的“編劇成長模式”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顧月雲告訴記者,在來工作坊之前,她只是一個戲劇“門外漢”。當她過上“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上課,晚上接著頭腦風暴,編劇到淩晨一兩點”的日子時,經常覺得“要到極限了”。但是,她的收穫卻非常大。新學年開學後,她打算利用在工作坊的所學所聞,開設一門編劇選修課,向孩子們傳遞戲劇的“火種”,讓他們的心靈更豐富、人生更美好。
“學員們在工作坊學到的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技能,而是最簡單但最本質、最管用的戲劇創作特徵。”陸軍希望,這些“播種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之後,能夠帶領更多孩子愛上戲劇,“用戲劇之光點亮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