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新城市亟需加快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2017-08-28 09:37:1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公民科學素質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上海要建設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提升要先行。必須加快提升人的科學素質、夯實更廣大市民群體創新創業的能力基礎

  “科學普及盛宴”何以成為時尚和潮流

  為期4天的2017(第四屆)上海國際科普産品博覽會,今天在上海展覽中心成功落幕,在國內外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上引起良好反響。他們讚譽,這場提升創新創業集中度顯示度,突出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規模化,緊貼市民需求、深受商家歡迎、充滿市場氣息、引領科普産品和創新企業轉型升級的“科學普及盛宴”,再次成為滬上的時尚和潮流。

  歷屆上海國際科普産品博覽會,搭建院士及大科學家與市民對話平臺、發揮科技企業主體作用、激發市場要素活力、形成社會化運作展會的機制,注重社會化運營展會的模式創新;善用AR、VR、MR新技術展覽演示的形式創新、突出前沿科技原理詮釋的內容創新,吸引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2000多家知名企業參展,展出人工智能、新材料、深海和航天科技等領域10000多件科技産品,“看得見、摸得到、走得進,可感知、可互動、可體驗”。社區居民、樓宇白領、在校學生、創新企業、採購商家,以及外省市代表團等,共約70萬人次參觀或參與系列主題活動。這充分表明,創新原理是需要專業詮釋傳播的、創新精神是需要科學家傳遞的、創新活力是需要公眾廣泛參與的、創新産品是需要平臺推介的、創新文化是需要社會共同營造的、科技類公共服務産品是需要群團組織集成供給的。

  公民科學素質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上海還舉辦諾貝爾獎得主論壇、院士圓桌會議等,融“陽春白雪高大上”和“喜聞樂見接地氣”于一爐,凸顯了公民科學素質工作“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規模化”特色,形成“展覽展示培育創新科普産業、科普産業反哺科普事業、科普事業助推成果轉化”的良好態勢。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上海面向群眾舉辦“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技節、科技場館主題日、公民科學素質知識競賽等大型主題活動,年度科技活動達1200余項、科普項目1000多個,直接參與群眾超1000萬人次,增進了公眾對科學的理解,促進了更多創新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截至“十二五”末,上海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8.71%,位列全國第一。國家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認為,上海市公民科學素質水準已經處在快速增長階段,並具備了創新型地區的科技人力資源基礎。

  公民科學素質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上海要建設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提升要先行。必須加快提升人的科學素質、夯實更廣大市民群體創新創業的能力基礎,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好《上海市公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緊緊圍繞“十三五”末上海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的目標,科普和公民科學素質工作要更好發揮六大優勢、重點把握六大著力點。

  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上海正在成為更具魅力的國際創新城市,其生機活力取決於廣大市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發揮好已有優勢。更好發揮組織優勢有保障,建立公民科學素質和科普工作整體規劃、統籌協調、分類指導的工作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共進的網絡化工作格局。更好發揮硬體優勢有服務,大力推進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多館合一”服務體系,完善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公民科學素質教育設施體系。更好發揮學會、科學家優勢有魅力,強化200多個學會、數百名在滬院士及科學家的專業引領作用,培育科普講師團、科普創作人才,助推原創新品優品。更好發揮群眾性、經常性主題活動優勢有活力,系列活動要兼顧好科學性、專業性、科普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更好發揮展會平臺優勢有品牌,打造國際科博會、國際科藝展、國際科技電影節、科協大講壇等公民科學素質工作國際化平臺,演繹“走心科普”、“高冷科技接地氣”。更好發揮互聯網和信息化傳播優勢有廣度,與人民網、新華網、東方網、騰訊和百度等廣泛合作,綜合運用電視、電臺、微信、智慧終端、樓宇大屏和軌交媒介等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科創中心建設,人是關鍵要素。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須堅持需求導向、抓住關鍵問題,突出抓好六個著力。著力抓好供給側改革,重點改進科技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全面深化科協系統改革既要解決科普産品不能全覆蓋的問題,又要適應受眾多元化的現實需求,解決差異化供給的問題,這就需要依託新技術、新網絡和大數據,探索科普“規模化私人定制”。著力抓好協同,重點解決好城鄉之間、不同的年齡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公民科學素質不均衡的問題。著力抓好新載體,重點解決科普傳播力、影響力、不快不準的問題。對於微信、微博無效信息多、是非難辨的現狀,利用好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要把真的、權威的科學傳播內容更好地傳播出去,發揮更大的作用。著力抓好資源共享,重點推進各類場館的開放度。當前各類科普場館等體制內單位的硬體建設、維護成本在增加,要推動其受眾面和受益人群的持續增加,要促進科研院所、大學試驗室等“科學聖殿”,進一步面向廣大市民開放相關科學設備設施。著力抓好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育科普講師,提升科普作品數量和品質。著力抓好全社會科普力量的整合,重點集聚科普專業機構、科技社團、科技工作者、科普志願者、科研單位、科技企業等合力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工作,探索相關購買服務政策創新等。

  總之,公民科學素質工作要緊緊圍繞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創中心建設的大局,堅持全員、全程、全時空,堅持貼近群眾、貼近民生、貼近實際,為上海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提供堅實的人才、智力支撐。

  (作者楊建榮 為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