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運動搬上舞臺 誕生《戰》戲

2017-09-01 10:33:2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競技運動搬上舞臺,於是誕生一部不尋常的戲《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工作中,如何面對種種不公平?家庭中,如何處理親情和個體自由的關係?身處生活漩渦中心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用簡單方法放鬆自己,或迎擊挑戰或儲蓄能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迎“戰”方式。8月30日為職場人士定制的《戰》在黃浦劇場首演。冠名為“當代肢體劇場作品”,《戰》以運動競賽的力與美作為比喻,將外在的“戰場”鑲入劇中角色內在的心靈領域,表現人們為了生活、為了生存而奮鬥的情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這段話是導演符宏徵創作《戰》的靈感,它融合戲劇、運動、肢體等元素。80分鐘9個故事片段表現了7個獨自戰鬥,無法停止的角色。有人無法面對病重的父親,又即將失去親近的愛人,內心猶如永不停歇的一場乒乓球賽;有人背負著童年的陰影,不知如何重新打開心扉,去接受他人的關心;有人對他人頤指氣使,所有苛責背後隱藏的卻是對自身的恐懼;有人被工作中的不公平摧折到精疲力竭,卻無力反抗潛規則,又能否用一句“工作是件快樂的事”粉飾現實的空虛呢?

  “這戲的扎心之處在於,它掀開了我所有的傷疤。在我的工作中,幾乎經歷過戲裏所有的事。”與觀眾們經驗中大部分的戲劇表現形式不同,《戰》呈現出“運動劇場”的新鮮概念。除去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語言——劇本中的臺詞,該劇更多通過演員競技運動中的肢體語言來傳達角色的情緒和感受,實現運動橋段和戲劇情境之間流暢的無縫切換、相互映照,表達了運動場即為人生“戰”場,人只要活著,大大小小的“戰”鬥就會一直持續的主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戰》的節奏很快,看時需全神貫注,許多事情在舞臺上同時發生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要説的故事。兵兵球、籃球、足球、羽毛球和搏擊,對抗性運動不時地在舞臺上重現。劇如其名,這是一部關於戰鬥的戲,鬥爭充斥著每個角落。1個半小時的戲,大部分演員不到10分鐘便汗流浹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舞臺上,80分鐘演出過程中,演員一直在做著各種劇烈運動,這也許是史上最需要體力的舞臺劇。一個女孩帶著墨鏡,用一口標準的廣東腔發號施令;另一個女孩總是拿著乒乓球拍,兵兵球似乎象徵著她的工作,她一直在操練著,無視身邊的人和事。7位演員的平均年齡僅20歲,他們多為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的在讀學生。在暑假兩個月專業而高強度的訓練中,每個人基本成功把自己變成了“運動員+舞者+戲劇演員”三位一體的人,每週排練6天,每天排練8小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椎·劇場”藝術總監、《戰》出品人李芊澎這樣解釋與導演符宏徵合作的原因,“他畢業于臺大中文系,有紮實文學功底;其自身有路子很正、很紮實的演員訓練經歷,所以他很會訓練演員;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劇場美學風格。”符宏徵曾以《嬉戲》獲第三屆臺新藝術獎年度最佳表演藝術獎。而《戰》整個項目製作跨度長達一年有餘。“戲劇的過程,對參與它的每個人都是修行。慢工出細活。對於戲劇,‘椎·劇場’的態度是:不急。”李芊澎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