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教育“雙引擎”:學區化集團化

2017-09-07 10:33:1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從數量遞增轉向內涵深耕,越來越多學校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發展 浦東教育“雙引擎”:學區化集團化

  在上海,每5所基礎教育學段學校,就有一所開在浦東;每4名基礎教育學段學生,就有一名在浦東就讀——今年新學期,浦東再添8所新學校,其中包括幼兒園5所、小學2所,初中1所,另新增校(園)區8個,其中包括幼兒園分園5個、小學分校1個、初中分校1個、完中分校1個。新增學校建築面積達13.6966萬平方米,擴充班級規模303班。

  如何讓浦東的學生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深化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是浦東從“教育大區”走向“教育強區”的必由之路。而當下,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已成為新區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雙引擎”。

  校社融合激發教育活力

  3年前,在上海市教委“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精神指引下,浦東制定完成了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具體時間表、路線圖和行動方案。2015年新學年,浦東推出以高東鎮、金楊街道、濰坊新村街道和上鋼新村街道為區域範圍的義務教育學區,以建平中學、進才中學和洋涇中學為牽頭學校的3個教育集團,作為“優質均衡發展”的先行試點。

  其實,早在20年前,浦東就在全市率先開展了與學區化集團化類似的教育實踐,目前已成立的學區、集團,其領銜學校與成員學校之間大多有著深厚的“親緣關係”和“感情基礎”,這大大提升了各成員學校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發展過程中能集眾家之力、謀共贏之事,讓共治變得更有效、更順暢。

  在辦學過程中,浦東鼓勵學區和集團嘗試將公辦、民辦,義務教育、非義務教育,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不同辦學性質的學校抱團發展,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社區和街鎮的資源。

  從“友情客串”到“主動參與”,高東鎮在參與高東學區建設的過程中積極發揮主體作用,不僅將門球、武術和櫻花等文化品牌納入高東學區的“資源寶庫”,還將高東鎮文化活動中心、高東鎮櫻花園等供各校無償使用。數據顯示,新區21個街鎮社區直接參與了學區的組建,佔浦東街鎮數量近六成。

  依託張江高科技園區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張江學區舉辦了兩次“課程超市”展示活動。活動中,學校充分展現特色課程,企業和展館則秀出豐碩的科教資源。之後,該學區又借助園區之力引入網絡信息技術,開通了“張江學區網絡超市平臺”,實現了現代技術與網絡超市的無縫連結。

  跨校共享資源師生受益

  開展學區化集團化試點,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學生雖身處一所學校,卻能享受到其他學校的師資、課程、活動、硬體資源等,這不僅意味著打破限制、交流融合,更展現出學區、集團的教育張力。今年9月,進才中學4000平方米的創新實驗室就將“開張”,涉及各個領域。週一到週五,這裡是進才中學的創新教室,到了雙休日,就將是進才教育集團的“大教室”——來自集團裏其他14所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都可以到這片“包羅萬象”的創新實驗室裏觀摩、學習,而他們的“老師”,就是進才中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在這之前,進才中學的老師們,已經跨出校門,來到集團裏的初中和小學中,開設各科科類的講座。每年,藝術節和學術節,“大家庭”裏的成員都匯聚在一起,一起共享平台資源。

  去年,進才東校在祝橋鎮建校,成為進才中學教育集團的新成員。和開設在航頭鎮的進才南校一起,已經成為了當地社區老百姓信得過的教育“新品牌”。進才教育集團理事長趙國弟説:“成立教育集團,除了課程共享,還要新辦一些學校,帶動一些薄弱校,這些年不少集團內學校成為了家門口好學校,就是集團化的成果。”

  學區和集團組建後,各校優質教師資源如何柔性流動?浦東各學區集團在辦學中不僅探索出了同一學科跨校教研的有效方法,還從學段銜接、學科統整的角度探索出跨學段、跨學科聯合教研的有效模式。

  去年,洋涇教育集團的洋涇中學與洋涇—菊園實驗學校聯合策劃了一次見習教師規範化聯合培訓活動。兩所學校同屬“浦東新區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學校”,以往各自為政。此次借著集團組建的“東風”,將小、初、高三個不同學段的近20位見習教師組織到了一起,開展聯合培訓,不僅讓優質的教育資源得以共享,不同學段的教師也碰撞出新的火花。

  從數量遞增到內容提升

  目前,浦東已成立20個學區和6個教育集團,項目參與學校210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覆蓋達68%,提前達到覆蓋率50%的工作目標。在推進的過程中,浦東的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正從數量的遞增轉向內涵的深耕,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獲得發展。

  據了解,浦東新區未來還將出臺一系列人才、經費、招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現有集團和學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將試點對學區化集團化進行綜合評估。

  浦東新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諸惠華表示,在“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將在目前成果上,進一步發揮學區化、集團化的輻射作用,做大建平、進才等幾個教育集團的品牌,同時讓教育集團和學區化的品牌輻射到郊區,實現城鄉一體化聯動,確保學校建設公共資源的標準化和均衡化。此外,還將探索新的模式,以落地浦東的多所名校帶動浦東更多的學校,讓名校資源“落地生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