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奇珍 千年瑰寶聚上博

2017-09-15 11:25:3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閱讀上海100勝 75 | 廣場奇珍 千年瑰寶聚上博 一來再來不嫌多

  雄渾端莊的青銅沉澱著文明的厚重,繽紛斑斕的陶瓷塑造出藝術的氣質,意境深遠的書畫蘊藏著文化的底蘊,精雕細琢的玉器折射出民族的品格,美輪美奐的雕塑訴説著歷史的滄桑、高雅脫俗的古典傢具、紛繁絢麗的民族工藝……踏入上海博物館,藝術愛好者們感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燦爛與輝煌,體驗置身藝術殿堂的充實與欣悅。

  人民大道201號,一座宏偉、古樸的建築舉世聞名——上海博物館。始建於1952年的上海博物館,1996年遷入人民廣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棟“天圓地方”的建築就成為了上海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地標。

  如今看來,上海博物館39200平方米的建築總面積不算高大,但放眼全球,上海博物館乃是中國古代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最頂尖的機構之一,藏品級別之高、板塊之豐富在博物館界有口皆碑。每一年,200萬人次的藝術愛好者來此參觀學習,瞻仰中國古代藝術大師的智慧結晶。紐約大都會、巴黎盧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都以與上海博物館建立親密聯絡,能夠彼此借藏交流為榮。

  2017年8月31日,Erasmus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公佈了最新《全球著名藝術博物館聲譽排名》,1.2萬人的調查顯示,上海博物館成為唯一入圍18強的中國藝術類博物館,亞洲排名第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坐落在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是上海文化地標之一,其豐富的館藏和生動的課程講座,吸引眾多市民遊客。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考古研究結碩果

  再酷熱的天氣也不能阻擋觀眾們到上海博物館觀展的決心。今年暑期,從大英博物館而來的《大英百物展》和《茜茜公主與匈牙利》讓博物館門口的排隊延長至4小時。沿用22年的建築在大修前迎來了最後一次超長時間排隊,觀眾們靠腳步丈量了這棟上海人民最親切的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建築由方體基座、巨型圓頂以及拱型出挑組成,形似銅鼎,暗合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南門兩側,蹲守著八尊漢白玉雕塑,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從館藏的漢唐石刻中精選出八件不同朝代的作品,由著名雕塑家陳古魁設計打制,莊嚴雄渾的造型,宛如守護上海博物館的巨型神獸。排隊隊伍從上海博物館的招牌下安檢入館,金燦燦的字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首任市長陳毅所書。

  上海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3萬件,藏品包括了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璽印、錢幣、少數民族工藝等21個門類,其中青銅器、陶瓷、書畫、印璽的收藏,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美譽。

  近年來,眾多上海博物館主辦的展覽有口皆碑,每一次都有外埠市民打“飛的”來館觀展。《翰墨薈萃——美國藏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展》《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多項展覽名列英國“藝術新聞”出品的《全球最受歡迎展覽20強》。備受關注的《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孫煜峰家族捐贈書畫精品展》等凸顯出上海博物館學術研究團隊對館藏卓爾不群的研究實力。

  遷入現址之後,上海博物館在上海地區的考古研究結出碩果——廣富林遺址、崧澤遺址、福泉山遺址和青龍鎮遺址,證明早在6000年前,上海就迎來最初的移民和文明的曙光。發掘出上海的發展是一個以水興市、以港興市的傳承過程。2016年青龍鎮遺址的發掘,證明了1000多年前的唐宋,上海已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重鎮,徹底打破了鴉片戰爭之前上海無歷史可書的謬誤觀點。2006年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2016年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入圍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説:上海博物館方體基座、巨型圓頂的外觀設計暗合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頂級文物活起來

  站在圓周型的大堂抬頭,懸空頂層外檐與下方造成的空層,既給人現代時尚的感覺,又不失大型博物館的穩重。

  中央大廳的玻璃穹頂,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非藏品區的採光需求,大廳東西兩邊設置了古典式的半圓周樓梯,展廳內部採用回廊式分割,參觀動線設計有條不紊,讓流連忘返的參觀者們不會有暈頭轉向的感覺(見右圖)。外內飾去繁就簡,富於韻味。11個專題陳列館和3大特展展廳藏千年瑰寶,聚文化精華。

  青銅館風格沉穩厚重,四壁選用做舊的水曲柳,樸實的木紋靜靜散發著悠遠的往事。大克鼎等400余件青銅珍品,記錄了自西元前18世紀到西元前3世紀,延續了1500多年的輝煌與榮耀。中國歷代璽印館是目前國內外第一個專題陳列璽印篆刻的藝術館,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壁櫃的框就用柚木做成竹狀,逼真而有文人氣息,500余件上至西周,下迄清末的歷代璽印篆刻的精品,勾勒出中國璽印的內涵及其悠久的歷史。明清傢具館是中國第一個專門陳列傢具的展館,古樸典雅中見流暢,繁紋重飾上顯豪華,還原了中國傢具鼎盛時期的風貌。

  位於三樓、佔地1200平方米的中國歷代繪畫館,館藏匯聚了國寶級的名家真跡。長廊飛檐,軒窗低欄之間,盡顯中國繪畫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唐代孫位《高逸圖卷》是上博的繪畫館藏中歷史最悠久的,上承東晉顧愷之遺風,描繪了竹林七賢中的四人,宋徽宗趙佶曾對此畫愛不釋手。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如王羲之、王獻之、蘇軾、米芾、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等,作品都“留”在書法館。北宋淳化年間,我國最早的一部法帖《淳化閣帖》,保存了前賢的大量作品,無愧於法帖之祖,上博歷經坎坷從海外回購,保有了北宋祖刻,極其珍貴。

  遙想1996年新館落成之時,老館長馬承源曾説,建築是為文物服務,一切為了讓文物“活”起來。

  “上博文創從最初的傳統復仿製品到更海派親民的文化創意類産品,如今發展成為擁有上萬種文化衍生品的重要部分。”副館長李峰介紹,上博新館開放,開始集中力量開發自己的原創産品,近日隨著“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同期舉辦,衍生品銷售異常紅火,上博文化創意中心尋求與社會力量的合作,這一注重親民的改變,能使博物館成功走出象牙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上海博物館中央大廳。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開門辦院重學術

  在海外針對博物館的測評團隊看來,研究報告道出了人們喜愛博物館的原因,除了館藏具有吸引力外,博物館更因為他們對社會責任(遺跡修復、教育普及)的關注而獲得了高分。

  上海博物館的教育普及工作在去年和今年獲取了突破。從2016年年末起,上海博物館正式上線了上博藝術課程,讓孩子們在文物的互動中學藝術,今年舉辦的上博夏令營一座難求,舉辦的鑒賞活動、講座活動都在開放報名幾分鐘內被藝術愛好者“秒殺”。一批博物館的志願者們成為了上博教育工作部門遴選出的有志“同道”,他們對文物和歷史富有見解,又對博物館普及教育保有熱情,是博物館教育的有效補充。上海博物館鼓勵全社會走進博物館,把親近博物館升格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相信,博物館教育課程,將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的視野,尤其是給予少年兒童與親子家庭更多的文化體驗,對社會教育有非常大的功效。“博物館和社會的互動是一種趨勢,這種互動會更好地傳播博物館文化。曾經説計算機從娃娃抓起,這個已經産生實效了。現在要説博物館素養從娃娃抓起,這個童子功練好了,民族的精神底蘊會攀上一層樓,我們希望今後有更多的大手牽小手,全家走入博物館變成市民一生的生活方式。”

  正如觀眾在博物館留言簿上寫道,“上海博物館是珍寶的收藏地,用展品來述説歷史,梳理藝術流派,弘揚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因此它值得一來再來。”

  目前,上海博物館浦東新館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2年後上博將在浦東浦西各擁一館,更大的陳設空間和更優越的條件能將庫房中的珍貴館藏一一搬回到人們的視線中。文物將在新的空間煥發生命力。

  導覽:上海博物館

  地址:人民大道201號

  交通:軌交1、2、8號線人民廣場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