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供給側改革實現農産品“優品優質優價”

2017-09-21 09:35:4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上海地産農産品“優品優質優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近日“國字號”松江新大米上市,市民可在國慶期間嘗鮮。郭新洋攝

  擴大早熟水稻品種的種植面積,利用與東北大米上市的時間差,為上海市場提供質優品佳的“國慶”新米;在全市永久基本農田範圍內,推進50萬畝蔬菜生産保護區地塊的劃定工作……在9月20日上午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市農委介紹了上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相關情況。

  當前,上海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上海人口超過2400萬,目前年消耗糧食約120億斤,蔬菜650萬噸,生豬1200萬頭,人口集聚對農産品需求和品質要求不斷增加。同時,上海農業體量很小,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較弱,目前農業佔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只有0.39%,耕地只有280萬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近日“國字號”松江新大米上市,市民可在國慶期間嘗鮮。郭新洋攝

  “上海發展農業,更多地不是為了保障生産而是突出生態功能,更多地不是追求産量而是抓好品質提升。”市農委主任張國坤介紹,未來上海農業的發展,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品質效益為目標,以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增加綠色農産品供應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産品綠色、産出高效、産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上海將重點抓好“三統籌三推進”,即統籌産業規劃,推進綠色生産方式,統籌産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統籌財政支農政策,推進工作方式轉變。

  其中,綠色發展是上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要求,上海將著力做好“減、退、轉、治、保”。嚴格規範農業生産過程,控肥、控藥、控添加劑;把好生産環境安全關,嚴格按照環保標準,淘汰落後産能,優化産業佈局;把農業廢棄物轉化成為資源和財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注重治地治水,實現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把受損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堅決保住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真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確保上海地産農産品安全可控,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上海地産農産品的優品優質優價,成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鄉愁與回味!”發佈會上,市農委巡視員陸鳴指出,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打造“上海新大米”統一品牌。從松江大米、南匯8424西瓜、白鶴草莓,到馬陸葡萄、金山蟠桃、崇明清水蟹,上海誕生一批特色地産農産品,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和農産品地理標誌等“三品一標”認證率在全國領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