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工商銀行創辦的上海市銀行博物館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一張獨特文化名片,她向前來參觀的市民展現了上海乃至全國近代銀行業發展的滄桑往事。至今,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已經接待社會各界來賓40余萬人次。作為資深講解員,王穎從建館伊始,便在銀行博物館擔任講解工作,至今已經整整16個年頭。
王穎的工作崗位,曾在工商銀行範圍內獨一無二;她服務的對象,從國家領導到每一位普通市民;她做的事情,不賺錢卻意義非凡,她曾有個外號,叫“中國唯一的銀行博物館裏唯一的講解員”。
不做“花瓶”做“充電樁”
80後的王穎,從初出茅廬的實習講解員到如今的資深講解員,期間付出了許多辛苦努力。
“記得剛擔任講解員工作的時候,對館內上百件藏品的歷史資料都了解不多,只能靠死記硬背,特別痛苦。”但是王穎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名優秀的講解員絕不能止步于“花瓶”的境界。慢慢地,她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講解經”——“講解員就像一位老師,對自己要講解的內容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對內容十分熟悉,並且要靈活運用,能夠輕鬆應對觀眾的提問、交談,而不是停留在照本宣科地熟背講解稿。”於是,王穎一有空閒時間就不斷學習和積累歷代錢幣典故、近代銀行業發展歷史、收藏鑒定知識乃至錢幣市場行情,如今,銀行博物館裏的每一件藏品她都能如數家珍,還能娓娓道來他們背後的故事。銀行博物館接待的來賓範圍非常廣,有政商人士、專家學者、社會賢達,也有普通的老百姓,她都能做到因人施講,不厭其煩,因而受到廣泛的好評。
連站四五小時是平常事
不拈輕怕重是王穎的一貫作風,講解工作沒有規律,有時候來訪的客人多了,一天需要連續講解好幾場,“遇到接待高峰,連著站四五個小時是非常平常的事情。”雖然嗓子不舒服,鞋穿久了磨腳,但是王穎咬咬牙,吃顆“金嗓子”繼續笑對觀眾。
“每天通過自己的講解把金融歷史告訴更多的人,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作為講解員,我開始對金融歷史知識很有興趣,工作的每天都在學習,讓我覺得十分充實。”細細數來,王穎至今已經接待超過了4000批次的參觀者,場館裏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她的印記。
工作上的“多面手”
銀行博物館雖不大,但五臟俱全,單一的工作能力,不足以應對工作的對面性。雖然身披“金牌”講解員的“標簽”,但王穎也在銀行博物館承擔了更多的工作職能。近年來,王穎通過和同事們的共同探索努力,完成了銀行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數字化,積極參與銀行博物館巡展以及新館建設的相關工作。與此同時,王穎還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出了會計上崗證和個人金融理財AFP證書、心理諮詢師證書,工作上哪需要,哪就能用得上。今年,在由上海市科普委、科協、科普教育基地舉辦的第一屆科普講解員大賽上,王穎一路過關斬將,與市級博物館的講解員一同競賽,最終獲得三等獎。之後,王穎再接再厲,連續獲得上海市科普優秀講解員、上海市優秀科普工作者等稱號,真正參與到金融科普教育工作中,為銀行博物館發揮出更大社會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
去年,銀行博物館新館籌備和試運行期間,王穎有孕在身,工作環境雖然艱苦,但她始終全身心投入在工作當中,圓滿完成陳列布展、開幕儀式等工作。如今的王穎已經是一位媽媽了,對待銀行博物館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對每一處都了解入微,件件藏品熟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