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交響音樂博物館“藏”在花園裏

2017-09-29 10:01:12|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文化體育設施新風景 | 國內首家交響音樂博物館“藏”在花園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寶慶路3號,曾是上海灘“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如今,這座花園洋房“變身”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1879年,中國最早的西洋樂隊——上海公共樂隊在上海誕生;1927年,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國立音樂院也誕生在上海;如今,這座城市又有了國內第一家交響音樂博物館。10月1日,上海交響博物館將向廣大市民見面,以珍貴的文獻資料和藏品呈現一段西樂東漸的歷史,講述一代代中國音樂家的故事。

  一座流動的多功能交響博物館

  這座花園洋房的使用面積475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8平方米。2006年由上海地産集團通過拍賣購入,2013年起以6000萬元預算開始修繕計劃。上海地産集團副總裁管韜萍介紹,去年,將這裡正式定位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在毗鄰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地帶,誕生一座交響音樂博物館,將拓展這一音樂聚落的半徑,將上海的音樂文化輻射開來。在這裡,建築和花園都保留了歷史的肌理,只是在房屋之間增加連廊,讓參觀更加便捷。參觀者在了解上海交響音樂發展史的同時,也能在一磚一石一花一木間,感受上海花園洋房的獨特魅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博物館一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老洋房二樓的落地百葉窗

  寶慶路3號用作展廳的建築面積只有400平米,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打造一個“小而美”的博物館,成為一個難題。從序廳的多媒體音畫開始,人們將看到三大板塊的基本陳列緊湊而有機地鋪展開來:“樂之河” 以時間為軸,簡要勾勒出上海“百年交響”的歷史脈絡;“樂之華”凸顯在上海涌現的優秀指揮家、作曲家個體;“樂之傳”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普及交響知識,傳播交響文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黃自書籍和樂譜

  從上海公共樂隊到工部局樂隊,再到上海交響樂團的演變,呈現出一條流淌不息的音樂之河。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交響音樂人集聚上海,在這條河流中激起最美的浪花。這裡有蕭友梅1916年底在德國譜寫的《哀悼進行曲》手稿;有上個世紀30年代,阿甫·夏洛穆夫指揮、上海工部局樂隊錄製的《北平衚同》唱片;有1981年,指揮家黃貽鈞赴柏林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時使用的指揮棒……在西樂東漸的過程中,一代代交響音樂人推動中國交響樂走向世界舞臺,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説:“博物館不應是靜止的,而應是流動的,不應只有傳統的展示功能,還要有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功能。”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利用互動遊戲裝置、全息投影裝置,供參觀者自主探索交響樂的世界,跟隨莫扎特和貝多芬暢遊,發現不同樂器的魅力。與此同時,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還將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在展覽之外拓展博物館功能,以講座、演出等多種形式的普及活動,循序漸進地傳播交響文化。

  超過100件珍貴展品徵集而來

  目前,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館藏展品大部分來自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的收藏。此外,自今年4月起,籌辦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的消息得到了許多音樂家、音樂家後人、收藏家和樂迷的回應,徵集來100多件珍貴展品。

  “老琴伴我六十載,伴我追逐交響夢,今日獻給博物館,琴聲永留在我心。”聽説要籌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今年7月1日,95歲的朱踐耳先生捐出了陪伴他六十載創作生涯的鋼琴並親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連同這架舊鋼琴,朱踐耳先生還捐出了在蘇聯留學時帶回來的節拍器。一個半月後,朱踐耳先生就離開了人世。如今,他的舊鋼琴靜靜安放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面仍蓋著那張洗得有些發黃的防塵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朱踐耳使用的節拍器

  94歲的鄭德仁先生得知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籌建的消息,早早把自己的收藏都打包好等著工作人員去取。他捐贈了自己當年在工部局樂隊的工作證,還有1950年從即將離滬的雙簧管演奏員薩利契夫那裏買來的一把中音曼陀鈴。這件樂器産自英國,如今已有上百年曆史了。黃貽鈞先生的兒子黃天雄捐獻了父親的許多遺物,包括他穿過的衣物、用過的收音機,還有許多手稿、信件、節目單。黃天雄還借出1986年12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文教部頒發給黃貽鈞的李斯特紀念獎章等珍貴展品。天津樂迷胡平夫主動捐出自己收藏的珍貴唱片和節目單,還出借了1957年上海交響樂團與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出的節目單,上面還有奧伊斯特拉赫的親筆簽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黃貽鈞工作、生活用品

  關於上海的交響記憶,散落在中國各地,甚至被帶往世界各地。今年8月,上海交響樂團赴歐洲巡演,一路都在收穫意外驚喜。在奧地利蒂羅爾音樂節現場,72歲的克裏斯緹娜·阿德勒將一本泛黃的紀念冊交給上海交響樂團,裏面記錄了其父費迪南德·阿德勒1939年至1947年在上交擔任小提琴首席的一幕幕往事。紀念冊裏有費迪南德在上交演出的節目單,也有當時滬上報紙刊登的音樂評論,一共374頁。幾天后,在德國漢堡的音樂會現場,出生在上海的德國老人保羅從350公里外的杜塞多夫趕來,帶來一批頗具價值的歷史資料。原來保羅的母親當年曾在上海跟隨工部局樂隊指揮梅百器學習鋼琴。精心保存下來的那一張張泛黃的海報和節目單,成為上海音樂記憶的重要補充,其中一張1941年工部局樂隊的演出海報將被懸挂在博物館序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中國第一架演奏用斯坦威鋼琴,1921年梅百器購自歐洲。

  10月1日,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就將開門迎客了,展藏徵集還在繼續,展品也將定期進行更換。在這裡,人們將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不僅是交響音樂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更是過去一百多年來,東西方文化在這座城市的交匯。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小貼士

  地理位置:寶慶路3號(近復興中路)

  公共交通:地鐵1、7號線常熟路站

  開館時間:10月1日。試運營期間每週三、週五開放,9:30-16:30,16:00停止進館。9月28日起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地産寶慶”預約參觀時間,試運營期間每日限50個參觀名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