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走出具有上海特色"城市有機更新"之路

2017-10-13 10:00:22|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滬走出具有上海特色"城市有機更新"之路

  城市更新伴隨城市建設發展的全過程,是城市持續發展和繁榮的驅動者。據上海市規劃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徐毅松介紹,在“上海2040”提出的“底線思維”、“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要求下,城市更新也在逐步轉變理念和方法,從有機更新的規劃、政策、管理和行動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機更新”之路。

  近年來,上海積極探索城市有機更新規劃新方法,先後推出《上海市社區規劃導則—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制定發佈《關於完善本市控詳規劃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以社區公共要素的“補缺”作為城市更新的前提,“補短板、提品質”,打造低碳綠色、複合創新、共享成長、開放協調的城市空間,將上海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城市。

  另外是健全城市有機更新政策體系。上海研究制訂《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在政策制定上對城市更新項目進行更多的傾斜,在用地性質轉變、高度提高、容量增加、地價補繳等方面,實行以強調公共利益為前提的獎勵機制,激發城市更新改造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上海積極推進城市更新實踐活動。堅持重大項目與小微更新齊頭並進,一方面,通過以共享社區、創新園區、魅力風貌、休閒網絡為主題的“四大行動計劃”,聚焦有影響力的重大項目。其中,黃浦江兩岸貫通項目、三大文化場館項目(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和上海圖書館東館)等,通過注入公共藝術與文化內涵,打造豐富多元的文化空間載體,助力建設人文之城;世博文化公園項目放棄近百萬的建築容量,把世博園後灘地區打造成開放、共享的大公園,回應廣大市民對於建設生態之城的期盼;張江科學城項目通過引導就地居住,實現職住平衡,提升園區活力,實現從産業園區向創新城區的轉變,是建設創新之城的積極實踐。另一方面,通過“行走上海”活動激發量大面廣的社區空間“微更新”。關注零星地塊、閒置地塊和小微空間的品質提升和功能創造。通過自下而上、以民為本的更新路徑,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市場,努力為社區提供更為精準化的公共服務,提高居民認同感。

  特別是在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方面,採取最嚴格的措施,保護好延續好這座城市文脈和記憶。要以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推進舊區改造工作,進一步處理好留、改、拆之間的關係,以保護保留為原則,拆除為例外”。從“拆、改、留”到“留、改、拆”,進一步強化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歷史積澱意識,探索新形勢下的風貌保護路徑和多樣化的空間重塑激活機制。一是擴大保護範圍。截至目前已有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397條風貌保護道路和街巷、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250處風貌保護街坊,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體系。二是加強配套政策立法。出臺《關於深化城市有機更新,促進歷史風貌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重點針對保護對象、資金籌措和管理體系等提出新要求。開展《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條例》立法準備工作。三是創新保護方法。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上海成片歷史風貌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歷史風貌搶救性保護,制定《上海市歷史風貌成片保護分級分類管理辦法》,探索活化保護利用,建立原權利人及市場主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保護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