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記憶中的“中央商場”

2017-10-13 10:10:3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老上海記憶中的“中央商場”

  南京東路上的“中央商場”經過改造升級,變身全新時尚地標“外灘·中央”于國慶期間開門迎客。老上海人對中央商場並不陌生,它和美倫、新康、華僑大樓等經典老建築一起,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外灘·中央”近日揭開神秘面紗

  中央商場附近的德大西餐館牛排、咖啡、色拉的濃香,沙市路上傳統味道生煎饅頭、咖喱牛肉湯麵的滋味一直在我舌尖留存。小時候我去外灘玩,總喜歡去中央商場裏面兜一圈,這裡四通八達連著周圍的馬路,裏面的小商品真多啊,從鋼精鍋子電燈泡、毛筆圓規日記本、中西樂器舊餐具,到收音機留聲機、電風扇望遠鏡、湯婆子熱水袋、籃球鞋照相機、皮夾克板煙斗、指甲鉗打火機、軍大衣舊跑鞋,五金用品樣樣齊,棉毛衫褲從不缺貨,大多是新品,還經常有“處理品、等外品、外轉內”拋來這裡不顧血本便宜大甩賣!有時,物主們放開喉嚨急吼吼的叫賣聲甚至淹過了海關大鐘的敲鐘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這裡是老上海百姓們的購物勝地,是上海人家喻戶曉的淘寶場和修配地,幾乎沒有中央商場的老師傅們不能修的東西。曾見一個青浦老伯為了來中央商場修理一隻款式老舊的半導體二管收音機,還借八仙橋小旅館住了一夜。這裡也是黃金地段的“平民樂園”,比虬江路、淮國舊、華亭路東西便宜更有誘惑性。走累了,往小吃攤、咖啡館裏一坐,吃吃喝喝,看看街景,上海人叫:愜意得來!

  這裡的赤膊電池也是上海灘上出了名,喜歡淘便宜貨的上海人會經常來此“軋鬧猛”。星期天的中央商場更是人山人海,擠得人頭昏腦脹鞋子踏脫,白襪子進黑襪子出,心急慌忙小囡走散,急得小孩坐在地上哇哇哭……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還有人在中央商場外通宵排隊,希望能買到市面上十分緊俏的四喇叭收錄機,和現在某款手機新品發售、某限量版球鞋發佈時年輕達人徹夜排隊有的一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我有一個新昌路祥康裏的老鄰居叫宋朝平兄的,就曾經住在中央商場旁邊的華僑大樓上,每天有事沒事總喜歡下樓轉一圈,看看玩玩,買點吃吃,十分樂惠。

  我父親也喜歡來中央商場淘貨,他曾告訴我,二戰結束後,美國大兵喜歡拿些舊的日用品賣給擺攤小販,地攤上出現了洋古玩、舊書、皮帶、指甲鉗、派克鋼筆、眼鏡、打火機、手錶,還有奶粉、罐頭、巧克力、洋酒等進口食品 ,品種繁多,熱鬧非凡,讓你只恨自己皮夾不厚錢太少。父親在此地用幾塊銀元淘到過一隻美國海軍夜光潛水手錶,一戴就是五十年,分秒不差,還買過折疊式的軍用鐵鏟用來種花鏟土,一大箱威士忌洋酒、幾十張老式外國經典樂曲的膠木唱片,一隻軍用打氣煤油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外灘·中央”內景

  根據記載,中央商場形成于1945年底。當初只是流動小商販聚集在中央弄(今九江路100弄)擺設地攤,出售舊日用品。該弄地處鬧市又臨近外灘,逐漸形成一個“弄堂”市場。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剩餘物資以及大批走私洋貨麇集市場,小商、小販猛增,地攤擴大到中央路(今沙市一路)和新康路(今沙市二路)一帶。1948年,竺達夫在此開設了新康聯合商場,內設櫃檯99隻,每只櫃檯以五兩黃金出頂,連同中央弄一帶形成中央商場,成為一個專門傾銷美國剩餘物資和洋貨的市場,有的交易以美元計算。

  又聽曾在洋行裏工作過的孫老伯伯講,上海中央商場這一地塊原屬屈臣氏公司和八巴利洋行等公司擁有的房地産,後來被英商新康洋行和中國中央銀行購買後建造大樓,幾幢大樓的十字路口的底樓全部出租給商家,四川路南京東路轉角大樓底層被改建成室內市場,即最早的中央商場,後來與外面沿街的市場一起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小商品市場,抗戰勝利後美軍發量剩餘物資都經過中央商場來削價處理。1957年後,部分個體商販經過公私合營後在此營業。沙市路上的小吃一條街有買大餅油條、鍋貼、生煎包、油豆腐細粉湯、海棠糕、赤豆糕等上海人喜歡吃的點心,增加了中央商場的人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升級後的外灘·中央還專門設立了照片墻,上面有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中央商場老照片,新老上海人都可以去那裏領略老建築的新風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