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有西區 黃浦打造“文化環”

2017-10-23 14:16:28|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1.5平方公里15個劇場:倫敦有西區,紐約有百老匯,上海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在上海的16個區當中,黃浦區是面積最小的一個,然而在過去5年間,黃浦區域內各劇場年均演出場次約2300場,佔全市的1/5;票房總收入約3億元,佔全市的1/4。

  繁華的演藝生態背後,是黃浦區有著全上海最豐富的文化場館。圍繞著人民廣場周邊,正常運營的劇場和展演空間就有15個,成為全國密度最高的劇場群。

  然而,高度集聚不僅僅體現在數字上,更意味著讓生活、工作、旅行在此地的人能置身於一個“文化環”當中:出門步行5分鐘、10分鐘便能輕鬆走進一所藝術殿堂,享受一場藝術盛宴;在街頭閒逛,能偶遇“路人”突然起舞,石庫門建築自己“作畫”;在咖啡館角落裏,可欣賞一幕青春偶像劇……

  走過一條馬路,看一場戲

  人民廣場周邊,在北起北京東(西)路,東鄰福建中(南)路,南至金陵東(中)路,西至黃陂北路、新昌路的1.5平方公里範圍內,15個大小劇場正常運營,每平方公里10個劇場。

  對此不少人感到詫異,這樣的劇場密度是不是太多了?不妨以倫敦作為參照係:倫敦西區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40多家劇場,每天吸引3萬多觀眾,劇場的門票收入加上衍生品消費已成為倫敦西區的重要經濟支柱。顯然,與發達國家的核心演藝區對比,每平方公里10個劇場的密度僅屬於“一般水準”。

  要做“國際文化大都市”,要打造“卓越全球城市”,必要的硬體設施或許就是一張“入場券”。

  “過一條馬路便能看一場戲”的體驗,被寫進了黃浦區“十三五”期間打造“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的計劃當中,並呈現在市民生活中。

  規劃中,“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將按照“一中心、五集群”展開佈局。“一中心”是指圍繞人民廣場的1.5平方公里,作為演藝活力中心區域。人們從人民廣場中心點出發步行5分鐘,上海大劇院、天蟾逸夫舞臺和人民大舞臺近在咫尺;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黃浦劇場、大世界、中國大戲院、新光影藝苑、茉莉花小劇場、共舞臺、上海音樂廳、長江劇場等劇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黃浦劇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國泰影院

  在一個中心之外,黃浦還圍繞外灘源、老碼頭、新天地、復興路等空間,形成外灘集群、創意碼頭集群、新天地集群、世博濱江集群和復興路集群。集群間有差異化定位,如外灘集群將以音樂會和近景演藝為主要內容,成為創新戲劇的集聚地;創意碼頭集群則探索駐場演出。

  這些文化場館如同一顆顆珍珠,串連起黃浦的“文化之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佈局圖

  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近兩年,黃浦區的“改造升級清單”越寫越長:黃浦劇場經過內部裝修後重新開幕,擁有500座的標準劇場、300座的黑匣子劇場和100平方米的排練房,定位上聚焦創新戲劇。中國大戲院正在進行保護性修繕。大世界則改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展示的中心,成為大眾走近和了解非遺的空間。黃浦區還全力推進大世界聯手天蟾逸夫舞臺、蘭心大戲院等,成為上海首個地方戲曲展演中心;以白玉蘭劇場為試點,打造上海舞臺藝術排練中心,為文藝院團特別是民營文藝院團、演藝機構及演藝類創新創意團隊提供公益性的排練場地……

  和經濟一樣,上海的文化發展也需要向“最高水準”對標。“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的目標是成為最高劇場密度、最新運作機制、最優服務環境的演藝活力區,力爭到2020年活力區正常運營劇場和展演空間數量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達到40家左右。

  演出隨時上演,藝術就在身邊

  夜色瀰漫的新天地北裏廣場,酒吧開始熱鬧起來,人來人往的噴泉旁邊,突然一陣悠揚樂聲響起,噴泉後的石庫門建築墻壁變成了一幕畫板。伴隨著樂聲,梵古名畫《星空》《向日葵》在墻面上一筆一筆傾瀉而出。原來這是來自土耳其的國寶級畫家蓋利普·艾用古老的“濕拓”繪畫技法,在水面上繪出畫作,再將其投影到石庫門墻面上的創意光影秀正在上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石庫門光影秀攝影:Douglas Robertson

  橫跨新天地時尚兩棟建築的天橋上,一群身著T恤的年輕人在無音樂伴奏下突然起舞,不少路人被嚇了一跳。年輕舞者邀請路人一同加入舞蹈,有的路人禮貌搖搖手,有的大方加入,最開心的是看熱鬧的孩子,跟著舞者們跑來跑去。這是環境舞蹈《橋》的一幕。據説,編舞的意圖是鼓勵大家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環境舞蹈《橋》

  城市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盒子,而是一個交往空間。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並因交往産生的文化活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黃浦除了有形的文化場館,還有更多無形的“場館”在城區裏隨處可見。比如,在上海新天地的咖啡廳、酒吧、弄堂和露天廣場上,人們與隨時隨地上演的藝術演出深度融合,與藝術家們一起“玩”藝術,這種景象無疑是一個城市文化活力的極致體現。

  在“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的首批任務清單裏,打造全國首個利用商業街區的室內外空間舉辦的創新藝術節展“表演藝術新天地”是一個創新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咖啡館劇

  2016年,“表演藝術新天地”首次“嘗鮮”便吸引了2萬多名觀眾。黃浦區表演藝術顧問、藝術節策展人水晶至今還記得第一次把藝術節方案交到黃浦區委、區政府手中時,雙方的歡欣和雀躍。“我們都認為這個方案很符合‘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的設想,當即決定利用黃浦的文化空間優勢,進一步打磨內容,用心孵化藝術節的品牌,形成具有黃浦特質的文化生態。”

  對一個城區的發展而言,不僅要跑得快、有奮勇向前的勇氣,還要慢得下來、有細細打磨的耐心。黃浦明白,文化生態需要細心培養,而這件事所具有的特殊效應,將會滋養整個城區的成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