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這五年……
“五千年文明不斷,億萬人薪火相傳;中國新的啟航,駛向復興理想……”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10月20日拉開帷幕,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中心委約,90後新生代作曲家龔天鵬以中國共産黨誕生地上海為主題背景,創作交響合唱音樂作品《啟航》在上海大劇院響起,用時代強音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藝術節,五年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開掘原創精品,提升城市文化氛圍,以“樹魂立根”的文化自信,在世界大舞臺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工作者的風采。
主旋律之聲昂揚而奮進
“原創精品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培育、多方合作的碩果。上海國際藝術節作為中外交流、院團協作的平臺,有優勢通過集合各方優質資源,形成強大的創作合力。”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表示,藝術節致力於發現新人,推出新作,已建立了開幕演出首演原創作品的辦節機制。本屆藝術節正逢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向廣大人民群眾奉獻一部以獨特視角謳歌黨的光輝歷程的原創新作,是藝術節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影視局重點策劃領導下,藝術節中心從《啟航》構思階段就主動加入,聯繫專家學者提供歷史素材,搭建諮詢團隊為作者解疑釋惑,組織各方人士徵求意見,協調多家文藝團體組成演出陣容,有力保障《啟航》順利啟航。
《啟航》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委約上海愛樂樂團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創作
《啟航》之路,折射五年來藝術節不斷擴容原創首演劇目體量的航程。2013年,中外機構聯手打造開幕大戲歌劇《波希米亞人》,2014年原創歌劇《一江春水》書寫上海城市歷史,2015年,原創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與原創現代芭蕾舞劇《長恨歌》雙箭齊發,2016年民樂原創作品《海上生民樂》刷新觀演體驗……從五年前國內優秀原創劇目矩陣式初露鋒芒,首次佔到參演節目總數的1/3,到去年“中國創造”與“上海製造”已佔參演節目總數半壁江山,藝術節每年都在跨上新臺階。
2014年10月17日晚,作為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由上海音樂學院編排的原創歌劇《一江春水》在上海大劇院首演。
2015年7月30日,由上海大劇院與上海芭蕾舞團聯合製作的現代芭蕾《長恨歌》在上海大劇院拉開首演大幕。
得益於上海文藝院團“一團一策”,越來越多大戲、大劇在藝術節平臺向中外觀眾展示上海文藝原創活力。多家國有文藝院團攜手,交響詩劇《長征:不朽的豐碑》將話劇、詩歌、歌劇、交響樂等融為一體,上海昆劇團《邯鄲記》一票難求。今年,上海民族樂團與德國作曲家聯袂打造《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以民族樂器、國際化語言描繪城市地標,為上海文化發展再添靚麗的一筆。
2016年10月14日,昆劇臨川四夢之《邯鄲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王雋表示,明年藝術節將迎來二十週年,重要委約作品已啟動策劃,藝術節平臺與著名藝術家、文藝院團保持密切合作,發揮資源共享、融通優勢,“只有原創精品,才能夠永久被記住,這是藝術節一年比一年蓬勃的源泉。”
為藝術家搭起通向世界舞臺的梯子
“有夢想的青年人,為藝術節注入新鮮活力。海外演藝界同行非常關注中國青年人在想什麼,藝術節提供中國優秀青年藝術家與各國舞臺操盤者對話的可能。”2011年,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的9位青年藝術人才,以 “上海·夢”為主題詮釋中國當代生活,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揚帆。次年,藝術節與上海戲劇學院聯手打造“青年創想周”,面向全球華人展開招募。五年來,59位藝術家受藝術節委約,推出50部原創作品,成為青年人心嚮往之的創作孵化基地。
今年,海內外近100部報名作品經過三輪遴選,11位青年藝術家、8部作品進入“扶青計劃”委約行列。 音樂劇場《霸王》,跨媒介音樂會《無名之鏡》、實驗越劇《再生 ·緣》、超現實藝術手法創作的《長安雪》、青春版川劇《聶小倩與寧採臣》,個性鮮明,跨越東西方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王雋把扶青計劃暨青創周比喻為創業版,“青年有創意與衝勁,缺乏經驗與製作實力,藝術節為他們提供實踐舞臺。”
每年藝術節展演、展示持續一個月,而孵化作品機制貫穿全年。2015年“扶青計劃”委約作品音樂電影《斬·斷》在藝術節交易會首演,立即獲得海外買家青睞。2016年赴匈牙利布達佩斯之秋藝術節、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印度新德里藝術節、英國南岸藝術中心演出,今年9月亮相澳大利亞澳亞藝術節。
2015年10月19日,扶持青年藝術家委約作品音樂電影《斬·斷》在淺水灣文化藝術中心展演,觀眾們站著欣賞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精彩演繹。
王雋表示,5年來,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600家中外著名藝術節、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團體參加了藝術節交易會,據不完全統計,達成逾500項初步合作意向,5萬餘個節目在交易會平臺進行展示和交流。
藝術節眾多委約作品在交易會這個世界演藝圈矚目的平臺首演,由此走向全球。2014年,第十五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女書》領銜開幕演出亮相智利聖地亞哥戲劇節,驚艷澳大利亞澳亞藝術節、芬蘭赫爾辛基藝術節,今年還將赴往匈牙利布達佩斯之秋藝術節。2015年,委約舞劇《十面埋伏》一鳴驚人,以此為契機,中國舞劇在著名的英國沙德勒之井舞蹈劇院演出5場,贏得當地觀眾好評。2016年,當代崑曲《我,哈姆雷特》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邀約作品,在英國、美國和韓國,喚起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委約作品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入選2016年度紐約國際演藝協會年會推介演出。
裝置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
今年藝術節期間,將有450多家國內外機構受邀參加演出交易會,值得一提的是,26個國家的48個機構同意加入“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從2015年—2017年三屆藝術節,總計逾30個國家的近130家機構加入該聯盟。
在此基礎上,本屆藝術節將舉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成立儀式,並在“一帶一路”國際藝術節發展論壇、“一帶一路”演出推介會、“一帶一路”主題文化周、“一帶一路”交易會展區等各個板塊全面開展活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重要藝術節總監、藝術機構負責人、文化官員、藝術家共同尋求“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新前景。
藝術普及含金量與日俱增
打破藝術圍墻,每年國內外優秀作品源源不斷從劇場走入“藝術天空”。2014年公益演出品牌“藝術天空”問世,126台208場演出吸引逾千萬觀眾參與,見證了上海與海內外各個藝術領域的深度交融。
“我們許多人會有類似感受,孩提時代不經意看的一場精彩演出,十多年、二十年後情景仿佛還在眼前,樂聲縈繞耳畔。”在王雋看來,“藝術天空”引領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品質,提升城市藝術“獲得感”,重在增強互動,不斷提高觀眾參與感,“社區、公園音響舞美條件存在挑戰,但只要策劃得當,觀眾依然能被吸引。”
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核心板塊,“藝術天空”沒有邊界,埃及國家民俗藝術舞蹈團走進閔行、青浦、崇明、奉賢等區,為社區居民帶來了充滿“一帶一路”風情的節目。今年46台、94場中外節目,25個演出場所覆蓋全市16個區。炙手可熱的英國天使之翼童聲合唱團登陸音樂廳,還將走進滬郊崇明,在全市範圍尤其向遠郊地區輸送高品質藝術節目。
藝術節影響力覆蓋上海,綿延至長三角地區。2012年,藝術節設立無錫分會場,是藝術節創辦14年來首次在長三角設立分會場。5年來,分佈在寧波、合肥等地藝術節分會場,每場演出都人頭攢動,吸引80多萬觀眾積極參與。
“美國學生學中文、講中文,與中國學生交流彼此對音樂理解,其樂融融。”王雋口中的難忘一幕,發生在藝術節校園行系列演出,“音樂連接青年和未來”音樂會將中美400多名學生匯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美國安多福中學管弦樂團及合唱團,上海市大同中學管弦樂團、民樂團及合唱團等在同一個舞臺呈現拿手“絕活”,中美學生合作演奏上海民謠和貝多芬《歡樂頌》混搭曲目。
“‘藝術天空’實現各年齡全覆蓋,而藝術教育聚焦學校,培養未來觀眾。”王雋説。五年來,藝術節組織300多場藝術校園行活動,吸引50多萬大學生參與。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猶太人在上海》,首創“面面觀”導賞會,讓觀眾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選擇演出,“面面觀”導賞會一直延續至今,19日,一群觀眾在《啟航》綵排現場先睹為快。“藝術發燒友”向中小學生延伸,從戲劇教育角度深度輔導。“中小學戲劇嘉年華”讓藝術進入校園、學生走進劇場,老藝術家焦晃為孩子們的表演進行點評與輔導。今年藝術教育策劃58項112場活動,增設學生觀劇團板塊,熊源偉、王勇、喻榮軍等各領域專家為觀劇團導師,鼓勵學生通過自身視角對藝術作品進行探討。
2015年10月16日晚,原創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在文化廣場上演,為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揭幕。
以“精準化分齡定位、精細化分層設計”為主旨,藝術教育為學生、白領、家庭、藝術從業者以及特殊人群量身定制活動。聚焦白領的“藝術季節”,將城市空間與藝術體驗結合,打造時下最夯文化新地標;針對學生的“上海市中小學生合唱音樂會”,以合唱藝術為載體,邀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帶來《新學堂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戲劇訓練營”通過藝術教育講座及系列工作坊相結合的專業平臺,提升包括學校藝術老師和藝教工作從業者的綜合業務素養。
藝術教育場地也從劇場拓展到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間,更接地氣,更聚人氣。參與者不再是端坐劇場單純欣賞的觀眾,而是參與到城市藝術創作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