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不該低估藝術教育

2017-10-27 10:02:46|來源:新民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今天我們怎麼學琴?外國教育者:不該低估藝術教育價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前部校長艾瑪·巴頓分享“藝術教育的作用”。主辦方圖

  在媽媽肚子裏聽莫扎特,三四歲開始學鋼琴,上小學陸續考級,因為學業壓力加大,練習時間不斷壓縮減少,甚至完全放棄。這似乎已經成為很多中國孩子學習音樂的“套路”。家長希望學習音樂陶冶情操,可又在升學壓力面前“投降”了。藝術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在日前舉行的惠靈頓第三屆2017中國教育節上海站的活動上,在幾位來自教育、音樂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看來,藝術教育的價值毋庸置疑,教育者要善用藝術教育的方式,而家長則要多鼓勵,強迫或出現反效果。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胎教聽音樂可以培養孩子的音樂天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支持的。”音樂和文化評論員、英國BBC第三電臺主播諾曼·萊佈雷希特説,藝術天賦與愛好、後天培養密可不分,“各個年齡階段都需要普及音樂,音樂能幫助我們形成人格”。在他看來,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對結構等問題的認知,增加交流,並且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律,做事更加專注。

  “跟其他學術方面的學習不一樣,音樂教育可能無法立刻給你某種回報。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學校教育體系,通常會壓縮音樂和人文藝術的教學時間,這種時間的壓縮其實只會産生一種負面影響。”諾曼·萊佈雷希特列舉了芬蘭的例子。只有五百萬人口的芬蘭,在全球的PISA考試中,學生在數學和物理兩個科目上都有突出的表現。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與重視音樂教育有什麼關係,但他們的做法確實值得思考。

  芬蘭教育以音樂教育特色而著稱。在孩子入讀的第一天,老師就會讓孩子選擇想要彈奏的樂器。孩子們選擇一種樂器後,就可以拿回家彈奏。也許不是彈奏,只是玩。這足見芬蘭對音樂教育的重視,讓音樂開啟他們接受教育的大門。“所以我們覺得他們也許正因為音樂教得好,所以可能幫助學習提升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從而使他們的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成績也有顯著的提升。“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前部校長艾瑪·巴頓認為,或許可以借鑒芬蘭經驗,通過音樂的教育幫助孩子提升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

  艾瑪·巴頓説,藝術是連接孩子與世界的橋梁,孩子們可以通過創造性思維將自己的經歷轉換成藝術,從而與世界建立新的聯繫。探索藝術類課題,能夠使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幫助表現自我和與他人交流。

  媒體稱,中國有4000萬名甚至6000萬名孩子在練習彈鋼琴,中國的音樂教育幾乎是全員參與的狀態。但也有人認為,學鋼琴大多是出自家長們的意願。對此,艾瑪·巴頓表示,中國父母把音樂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是很好的現象。“提高音樂教育,方法依然是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孩子能夠自主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而不是因為父母的壓力,迫使他們學習音樂。”她認為,更應該鼓勵孩子去學習,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學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