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濱江油罐藝術公園明年開幕

2017-11-08 09:43:19|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徐匯濱江油罐藝術公園明年開幕,油罐穹頂“骨骼清奇”地下都是“機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記者從負責徐匯濱江整體開發的西岸集團了解到,11月12日,由徐匯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雙向輻射——城市更新在西岸,徐匯區實踐案例展”將在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舉行。本次展覽作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實踐案例展的組成部分,借文學作品中的“雙向輻射(Dual Radiation)”概念為主題,展示藝術元素植入濱水公共空間後的相互呼應,以及徐匯濱江在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城市功能組團建設等方面的探索創新。到明年1月底前,市民遊客可在徐匯濱江雲錦路跑道公園、油罐藝術公園、西岸戶外空間以及規劃中的星美術館原址等四大戶外展示空間免費觀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建設中的油罐藝術公園

  如何改造“骨骼清奇”的空間

  4個戶外展區中,星美術館、雲錦路跑道公園以及油罐藝術公園均由工業遺存改造而來。位於瑞寧路111號的星美術館原址為上海早期專門從事貨物轉運的南浦火車站,位於軌交11號線龍耀路站地鐵上蓋的雲錦路跑道公園改建自原龍華機場的飛機跑道,而緊鄰黃浦江和“上海夢中心”的油罐藝術公園則改建自原中航油的五座儲油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油罐藝術公園全景示意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油罐藝術公園設計圖

  其中,外表與改建後的新功能最“南轅北轍”的,非油罐藝術公園莫屬。西岸集團方面介紹,這裡曾專為龍華機場供油,包含五個儲油罐罐體以及消防水池、碼頭和配套設施。油罐內部空間開闊,挑高15 米,其中1、2、3號罐為小罐,直徑24米,4、5號罐為大罐,直徑28米,油罐內部的穹頂和曲面圓周空間使其極富工業特點。

  然而,將特殊的工業空間改建為面向公眾的文化藝術場館並非易事。負責油罐藝術公園整體設計的OPEN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李虎在公園施工現場接受了記者採訪,他表示,根據空間和位置特點明確每座油罐的不同功能是此次改造一大重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油罐藝術公園全景效果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改建中的2號油罐

  根據設計,1號罐分兩層,將作為提供現場娛樂表演的Live House;2號罐分三層,將改建為全球首家開設在油罐內部的主題餐廳,內院全部挑空,屋頂平臺可眺望浦江兩岸;3號罐將故意留白作為空罐保留,但油罐頂部安裝了可開閉的天窗,未來這裡將作為大型藝術裝置的展館,通過天窗將室外氣候引入室內,成為既能曬太陽也會下雨的場館。

  稍大的兩座油罐中,4號罐共三層,將改造為傳統的展覽空間;5號罐為二層大型空間,可舉辦時裝秀、戶外音樂節等大型活動,且罐體兩側各穿插了一座長方體空間,可根據需要隨時變換為表演舞臺或是演職人員後臺。

  “油罐本身是非常有趣的空間,體積龐大、內裏中空,但此前卻少有人關注,因而徐匯濱江油罐藝術公園可以説是全球首例油罐改造空間的案例。”李虎表示。

  草坡之下別有洞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油罐藝術公園外景效果圖

  上海浦江兩岸的工業遺存中,“骨骼清奇”的廠房和倉庫並不鮮見。今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會場就改建自浦東民生路碼頭的8萬噸筒倉,在徐匯濱江沿岸也有已完成騰地、正待開發的上糧六庫。在李虎看來,想要新建築、老房子和大自然融洽相處,成為人們公共生活的良好補充,除了關注建築本身,還需放眼建築周邊的環境生態。

  根據規劃,佔地6萬餘平方米的油罐藝術公園將集展覽空間、廣場、花園、綠地、書店、教育中心和餐廳于一體,其中室內建築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均為油罐內景效果圖

  怎樣不著痕跡地連通5座油罐,並將人們的活動空間自然延伸至黃浦江畔,設計師選擇從地下著手。李虎介紹,未來,油罐公園地面將種植大片草坪和樹林,營造出上海市中心難得的都市森林。草坡下方則是連接5座油罐的地下空間,計劃開設咖啡廳、藝術品商店和其他公共配套設施,人們在此可自然而然地通往另一座場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油罐藝術公園空間設計剖面圖

  此外,油罐公園還將建造兩座大型廣場。其中一座廣場在夏季會噴射出覆蓋面堪比油罐面積的水霧,對廣場降溫。另一座草坪廣場可作為派對及戶外音樂節的場地。“油罐通往廣場之間的大門都是通透的玻璃材質,甚至門廳的屋頂也是草坡,人們可以從龍騰大道順著草坡一路起起伏伏步行至黃浦江畔。”李虎告訴記者。

  緊鄰黃浦江畔,油罐藝術公園的岸線長度達115米,不僅要新建總長353米的一、二級防汛墻,還將建設面積近700平方米的親水準臺。其中,親水準臺採用了獨特的“C”型曲線設計,既達到防汛要求、提高了岸線利用率,也與油罐圓形的空間特徵相呼應,為市民提供更加親水的觀景空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油罐藝術公園施工現場鳥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油罐藝術公園開發前

  老廠房可變身經濟型住宅

  昔日五座油罐佇立浦江之畔,如今功成身退,是拆是留?上海無疑選擇了後者。事實上,眼下申城有不少廠房、倉庫都改造為了商業化、社會化空間,而正在進行公共空間貫通工程的浦江沿岸,諸多工業遺存都將面臨改造和功能轉換。李虎認為,對工業遺存進行二次開發,幫助它們煥發新的價值,除了改造成美術館、聯合辦公空間或是商業體,其實還有更多選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7

阿姆斯特丹GWL社區

  “理論上,一些廠房都可以改造成低收入住宅,或是青年公寓、LOFT(敞開式居住及辦公空間)。”李虎直言,美術館與畫廊不同,並非商業盈利機構,因此除了有藝術品展示空間,還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養和學術體系,才能起到反哺社會、教育公眾的作用,必須有長期的規劃和資金、人才支持才能長久發展。“如果沒有想好這個廠房應該派什麼用,至少不要輕易嘗試做美術館。”

  世界範圍內較為著名的老廠房改建住宅區案例位於荷蘭。在姆斯特丹濱水區西北側,一座距今有160餘年歷史的自來水廠(GWL)在廢棄多年後,于上世紀90年代被改造為一片環保無車社區。

  根據負責這一改造案例的荷蘭KCAP建築與規劃事務所介紹,改造後的社區面積達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600套住宅單元分佈在數十棟磚紅色建築中,其中17棟公寓按照單親家庭、撫養殘障兒童家庭、退休人員和老年居民等分成了不同房型,自來水廠和一座白色的水塔被包圍在公寓樓中。整片社區有規整的道路動線,每棟建築周圍都被樹籬環繞,如今已成為阿姆斯特丹理想社區的代表。

  對此,李虎認為,城市需要規劃,但不可過度規劃,自然發展應該是城市發展的主導。“可以先留白,等到需求産生時,自然會發展出新功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