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生:能“高空救人”更能“平地守門”

2017-11-23 14:38:05|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他們“高空救人”,更能“平地守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作為首批社區全科醫生之一,朱蘭(右)贏得了居民的信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鑰匙醫生”嚴正隨身帶著51個患者家庭的鑰匙。(均資料)

  當高志欣飛抵悉尼的當晚,他在萬米高空越洋航班連救兩人的事已經傳開。昨天,包括他在內的多位“家庭名醫”走進滬上醫學院校。作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友,高志欣告訴學弟學妹們,大家對社區醫生只會量血壓的印象完全不對,新一代社區全科醫生不再是過去可有可無的“開藥人”,而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他説,“比起‘高空救人’,我更自豪的是,我能‘平地守門’!”

  誰説“全科”技不如人?

  高志欣是上海浦東新區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全科醫生,每天要為八九十位居民問診。他已經習慣了那些熟悉的聲音:“小高醫生啊,我最近腿有點痛,你幫我看看是怎麼回事?”而今,詢問的話變成:“小高醫生再給我們講講高空救人的故事吧?”

  在飛往澳洲探望師友的假期航班上,高志欣突遇兩名同機乘客先後昏了過去。他先是運用點穴手法,刺激第一位半昏迷女乘客的幾個穴位,使其慢慢恢復意識;之後他取用座位上的清潔袋,罩在另一位暈厥阿姨的口鼻上,通過口令成功幫她調整為正常呼吸。

  2008年從針灸推拿專業畢業成為家庭醫生以來,小高醫生感到“早就已經脫胎換骨”。他表示,社區醫生“萬米高空救人佳話”並非偶然,這是堅持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必然結果——不僅需要對社區居民的慢性病、常見病瞭如指掌,還需要進行院前急救、現場搶救等“實戰演練”;不僅要懂得治療患者的疾病,更要懂得治愈他們的心靈。

  與小高醫生有所不同,徐匯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醫師朱蘭,則是從等人看病的醫院診室走向了千余戶簽約家庭,從心內科專科醫生轉為首批社區全科醫生。這位“中國醫師獎”得主、2016年度“全國十大最美醫生”,從醫19年來的第二次“出走”,就是從醫院走到大學。她利用一切休息時間,跑去復旦大學請教專家,泡圖書館查閱國內外文獻,一瓶水、一個麵包就能在週末坐上整整一天,像海綿般學習對於慢性病管理的前沿知識與先進理論。她還報考了上海交大在職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

  如今,她創建慢性病群組干預管理新模式,在社區“試水”中已有700多位高血壓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期,她已在所在社區完成680戶家庭健康評估,這套60余個細化指標構成的評估方案還在徐匯區全面推廣。她説,“醫院醫生好比在下游救治落水者上岸,而社區醫生就是在上游提醒大家:此處水深,小心落水。”

  誰説“醫患”難成好友?

  在現場,出了名的“鑰匙醫生”嚴正,依然帶著那一大串51把社區居民的家門鑰匙,與上海市中醫專家社區師帶徒項目培訓班學員交流,激勵他們多走基層衛生之路。

  1999年從中醫大畢業分配到當時的萬榮地段醫院,聽過一位阿婆的囑託“鑰匙儂拿好,阿拉信得過”後,嚴正接過了第一把房門鑰匙,每週三次雷打不動上門。這位靜安區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曾經也遭遇老人家中錢包不見的“懷疑”,很多人勸他不要收病家的鑰匙了。但他説,“不能讓一個小誤會破壞了醫患之間比黃金還珍貴的信任,對於許多居民來説,‘陪你慢慢到老’的或許就是家庭醫生。”

  在家庭醫生圈子裏,醫患之間成為好友的事例比比皆是。在上海長寧區開始試點家庭醫生制度之初,周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陳華,曾被居民當成推銷保健品的阿姨推出門外,最慘的時候被小區保安當成貼小廣告的。用了3年時間,她認識了小區近4000位居民。

  如今,這位2016年度全國“十佳全科醫生”、“中國醫師獎”獲得者,開設全國第一個以家庭醫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一次出診,她摔成視網膜脫離,被她診斷出早期直腸癌的周老太跑來問候:“陳醫生,你可不能倒下啊,我這條老命可全靠你啦!”聽到這話,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市衛計委統計,目前上海16個區24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7000余名家庭醫生,為全市1000多萬簽約居民提供著全覆蓋、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高志欣告訴記者,“在微信裏,已經有100多位患者加我為好友。”其中,有年輕白領,也有高齡老人,“每當他們親切地叫我‘小高醫生’,我就很高興,也很自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