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區居民共用一間廚房,大家卻直誇“方便”
2016年9月,一座面積640平方米,服務中華、西姚兩個居民區3000戶家庭的生活服務活動一體式空間在康家弄42號迅速落成。
小東門街道康家弄42號1樓,每到吃飯的時間總是菜香四溢、人聲鼎沸。過路人難免以為這裡是哪家飯店的後廚,可走近一看,裏面竟藏著一間居民的公共廚房、一間公共餐廳。你方唱罷我登場,居民們爭先恐後地用公共廚房設施燒著自家小菜,品味著美滋滋的新生活。
小東門街道服務辦主任尹文生告訴記者,康家弄裏均是房齡30年、40年的老公房,設計之初就沒有充裕的廚浴空間。在老百姓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家家戶戶都搭起了用以解決洗衣做飯的違章建築。去年“五違四必”綜合整治,違法建築、窩棚全部拆除,“可居民還要過日子呀,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設施亟待解決。”
群眾利益無小事。2016年9月,一座面積640平方米,服務中華、西姚兩個居民區3000戶家庭的生活服務活動一體式空間在康家弄42號迅速落成。因屋內建有家庭式灶間、公共廚房、公共餐廳、家庭式衛生間、獨立助浴間、公共洗衣房、全科醫生工作室、老年活動室、親子活動室、便民服務區、公共晾曬區、流動式菜點、接待休息區等13個功能區域,且全年無休、部分服務設施全天候開放,老百姓親切稱它為“鄰家屋裏廂”。
如今康家弄的居民不僅逐漸適應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甚至還因為頻繁出入公共空間、享受公共資源而增加了彼此間的交流和互動,社區居民更親如一家了。
不過,要讓一處公共功能設施得以長效地為百姓提供服務,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可不僅僅是640平方米場地的事。尹文生説,在建立屋裏廂之前,街道牽頭社區服務辦、法律顧問等召開“鄰家屋裏廂前期建設法律風險協調會”,就今後鄰家屋裏廂建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法律風險進行了預估。
街道向涉及居民進行了廣泛的意見徵詢,並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經政府的招標程式,與上海樂享聚家養老服務社簽訂了委託鄰家屋裏廂運行管理的協議。明確雙方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係,由法律顧問對合同條款進行審核並提出法律意見。
此外,在鄰家屋裏廂的運行過程中,街道就家庭廚房、助浴、衛生間、洗衣機的使用、水電煤費用的繳納,分別與居民簽訂了協議或同意書,明確約定相關設施的使用時間(廚房)、注意事項(老年人洗浴),“如此一來,既保證了鄰家屋裏廂的開設依法依規,也保障了今後運作過程中老百姓的權益,使得周邊居民在使用屋裏廂提供的便民服務時得以安心、放心。”
通過政府採購、法律顧問介入、社會組織運營、居民共享自治的方式,小東門街道在給居民提供公共服務便利的同時,也提升了基層治理法治化水準,讓老百姓更有法治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