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上海之根”的家庭農場創新

2017-11-23 14:37:41|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獨家述評丨“上海之根”的家庭農場創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孫紹波/畫

       這些天,全國十佳農民、松江區泖港鎮家庭農場主李春風喜逐顏開,今年他經營的家庭農場調整種植結構,130畝早熟“松早香1號”雖然産量稍低於常規水稻品種,但優質稻米行情好,賣得俏。在松江,像李春風這樣的家庭農場主,全區共有921戶,經營面積13.9萬畝,佔全區糧田面積的95%。其中,家庭農場中實行種養結合的91戶。有道是“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實行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於是,豬壯了,田肥了,米好了,大家都説松江大米呱呱叫。

       事實上,被譽為“上海之根”的松江,在發展糧食生産家庭農場方面早就名揚全國。為破解“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的問題,2007年起,松江區創辦糧食生産家庭農場,以農戶家庭為經營主體,主要依靠本地家庭勞動力,實現生産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提高農業生産水準,糧食生産經營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10年來,松江區家庭農場從規範發展到融合發展、提升發展,取得生産發展、農民增收、生態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顯著成效,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上海乃至全國各地得以迅速推廣。

      那麼,松江家庭農場究竟成功在哪呢?

      首先,它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在堅持土地所有權歸屬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松江家庭農場發展的關鍵。土地所有權屬於村集體經濟組織,便於根據本村實際制定家庭農場戶數和規模經營者條件,統一操作土地流入轉出、租金交付,利於實現守土有責、保護耕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決定土地流向。土地承包權屬於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穩定的流轉費收益,實現“離土離鄉不離利益”,也能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所有決策過程。土地經營權屬於家庭農場主,按照合同期內經營土地,安心生産,利於經營者穩定隊伍、提高素質。在“三權分置”理念指導下,松江區農民土地承包合同簽訂率達到99.9%,權證發放率達到100%。

       其次,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組建家庭農場後,松江區糧田由本地農民規範種植,改變了過去三分之一糧田由外來戶不規範種植、掠奪性生産的情況,保護了基本農田,促進了農業生態改善。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改進了肥料使用技術,減少了化肥施用量,對增加土壤肥力、養護農田作用明顯,實現了農業生産的生態循環。

       再次,探索了農業發展模式。通過發展家庭農場,松江區改變了土地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方式,將土地、勞動力、農機等生産要素適當集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利於現有生産條件下勞動力與耕種面積的合理配置,也利於良種、栽培和防治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2013年起,松江區重點推動發展機農結闔家庭農場,實行“小機家庭化、大機互助化”的農機作業方式,使全區糧食生産的機械化率從74.6%提高到95.9%。家庭農場的發展,使松江區實現了現有生産條件下勞動力與耕地面積的合理配置,農戶數量從2007年的4900家調整到目前的921家,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産率,使農民從兼業狀態變為職業農民,推進了糧食生産的專業化進程。

       最後,家庭農場模式顯著提高了農收入。十年來,松江區家庭農場經營收入從剛開始戶均4.6萬元升至目前的12.2萬元,畝均凈收入從460元升至973元。據調研,按一個家庭農場兩個勞動力測算,機農結合和種養結闔家庭農場戶均收入普遍超過30萬元,農民擁有“體面的收入”,過上“體面的生活”,使農業成為“體面的職業”。

       走在充滿希望的金色田埂上,聯合收割機翻滾起片片稻浪,這正是“上海之根”獨特的豐收美景。看著一個個家庭農場,真是鄉土氣息濃,水鄉韻味長!(方志權/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