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深入社區 提交的建議有“溫度”

2017-11-27 09:30:1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人大代表的建議、議案從哪來?聯繫社區常態化成一大亮點 深入社區,他們提交的建議有“溫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王寧紅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顧立軍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鄒文權代表 (資料)

  人大代表提交的建議、議案都從哪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就是社區。

  代表聯繫社區常態化是本屆上海人大工作的一大亮點。盤點這五年的代表履職,可以發現,很多代表的建議都來自社區。代表們與居民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記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建立起與社區居民的這座連心橋後,代表們所提的建議也就接地氣,暖人心。

  803路公交票價能否降下來

  位於閔行北部的華漕鎮美鄰苑小區、金豐小區是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寧紅所聯繫的社區。

  對這兩個小區的居民來説,家附近的803路公交車很便民,是他們到七寶、市兒童醫院、上海南站的主要交通工具。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票價太高。居民們向王寧紅反映,“803路公交車的車票按站計價、非統一票價。出行方便是方便了,但票價貴。”

  那一年是王寧紅初任代表的第一年,她二話沒説,根據居民提供的素材,加上自己的現場調查,提交了一份書面意見。

  第一年,她得到的最初答覆是“留作參考”。對解釋的理由,她不滿意。在當年市人大牽頭召開的公共交通專題督辦會上,承辦部門都來了。王寧紅作了發言,專門對803路票價的問題提出了質疑,有關部門負責人現場答覆她,列入“計劃解決”。

  第二年眼看著事情還沒有著落,她又提建議,問什麼時候解決,承辦部門的答覆是“計劃中”。“我理解,事情不會一蹴而就,所以第三年沒有提,給他們一個過程。”王寧紅説。

  到了第四年,她再次提出《關於告知公交803路票價下調情況的建議》。這一次,承辦部門非常有誠意,主動上門溝通,王寧紅希望相關部門直接與社區居民面對面。去年夏天,她還牽頭組織了反饋會議。會上,雙方坦誠交底,居民們感受到了承辦部門的態度和誠意。事情終於有了新的進展,經過半年左右的協調,問題最終在第四年年底得到解決。

  第四年底,一位居民興奮地給王寧紅打電話:“803路票價下調了。”王寧紅還專門去了趟車站,一問,果然是2元票價。

  看似簡單的票價調整,王寧紅連續提了4年建議,解決過程多有波折。但也因為這件事,王寧紅和小區居民距離拉近了,居民們説,如果不是王寧紅代表一再堅持,不太可能有最後令人滿意的結果。

  “居民信任我,我就要想方設法把他們提出的問題反映上去。無論是開會發言還是代表建議,這些機會都很難得。作為人大代表,如果不爭取,就是失去了為人民代言的機會,更談不上解決問題了。”王寧紅説。

  鎖定垃圾處理排解居民困擾

  上海市人大代表顧立軍對口聯繫的是吳淞街道泗東新村社區。

  一次,在居民座談會上,顧立軍了解到,新村內有家工廠將集體宿舍外借,造成周邊環境臟亂、糞便滿溢等現象。還有租戶亂堆建,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

  在場的居委幹部反映,由於種種原因,這種亂象始終得不到有效整治,以至於成了“老大難”問題。會後,顧立軍多次會同居委幹部前往現場調研,阻撓很多。有個別違建戶手持菜刀,氣勢洶洶朝著他們亂嚷嚷……

  儘管遇到了一些阻力,顧立軍並沒有因此退卻,他一方面與居委幹部做好宣傳疏導工作,一方面動員帶領海淞公司的職工開展義務勞動,清理宿舍周邊垃圾、糞便,協助社區職能部門相關人員疏通小區出入道路,還幫助更換了小區邊門上早已生銹的鎖。

  最終,這一困擾居民區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目睹顧立軍四處奔波的那股認真勁兒,居民深受感動。他們為顧立軍送上了“為居民排憂解難,做人民滿意代表”的錦旗。

  從關注小區的環境治理開始,顧立軍注意到了建築垃圾,他將履職視角瞄向了建築垃圾處置這一日趨嚴峻的現實問題:一方面是建築垃圾量急劇上升,一方面卻又缺乏有效處置管理辦法,導致建築垃圾違規處置而引發污染空氣、水源、土壤的亂象。於是,顧立軍大聲呼籲——多措並舉,化解建築垃圾圍城之痛。根據他的建議,本市有關部門在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的同時,佈局全市建築垃圾消納處置設施,研究綜合補償政策,持續推進全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並加大監管力度,遏制建築垃圾處置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

  不僅是建築垃圾,顧立軍還將視角投向了居民生活垃圾分類,這也是他聯繫居民、觀察居民生活後的建議。他提出建立一支相對專業化的隊伍,承擔起現場管理和作業的職責。同時,要注重源頭分類,包括從居民戶、小區垃圾收集設施即垃圾箱房抓起,在清運之前完成分類和分揀。在市人大寶山組2016年“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課題研究中,作為課題組重要成員,顧立軍利用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出謀劃策,提出“明確示範群體,引領垃圾分類”的建議。在他和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下,完成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全減量鏈的現狀評估與政策建議調研方案》報告,得到了市人大的充分肯定,垃圾分類減量也成為2017年立法調研的內容之一。

  盯牢“蔣家浜舊改”這件事兒

  “當我第一次走進蔣家浜社區時,到處是低矮破舊的棚戶區,火災隱患、房屋漏水問題比比皆是,還有居民拎馬桶。上海竟然還有這樣的‘城中村’,我的內心非常不安。”

  上海市人大代表鄒文權是新上海人,蔣家浜是他所聯繫的社區。他想幫蔣家浜的居民幹點實事。作為楊浦區人大代表,他提交了一份舊區動拆遷的議案,雖然有不少人大代表在這份議案上聯名簽字,但也有人提醒他,“蔣家浜舊改”是很難解決的事情。

  2012年,鄒文權當選為上海市人大代表。“我決定在這一屆人大代表的五年裏,盯牢‘蔣家浜舊改’這一件事情去做。”

  在第一年的市人代會上,他就直截了當闡述了楊浦區舊改存在的問題,呼籲加快舊改進程,當時略顯激動的他還改編了杜甫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喜看居民盡歡顏。”他聯名其他市人大代表一起提交有關舊區改造的議案,這份議案共有160多位代表聯名,得到市人大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市人代會之後,鄒文權就回到蔣家浜召集居民代表,傳遞舊改政策信息,詳細説明舊改政策、預算和進度。“我向居民解釋説,動拆遷是一片一片過來的,需要時間,不可能一天裏全部解決所有問題,要相信政府會妥善安排。”居民們聽了他的分析和解釋,心放寬了。其間,他十幾次到蔣家浜了解社情民意。每次去蔣家浜,總是主動與居民溝通,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被居民戲稱為“第二居委會主任”。“居民對我越來越信任,我和居民成了好朋友。”

  2014年,鄒文權還把拆遷辦工作人員和居民召集到他的辦公室,進行溝通。一次在市人代會期間,有人問他:“如果你在動拆遷過程中碰到‘刁民’怎麼辦?”鄒文權糾正了對方的説法,説:“我們的選區沒有‘刁民’!只有‘人民’!”還有一次,他列席市人大常委會會議時,聽到有些部門在彙報舊改工作時,幾次説到動拆遷中有“釘子戶”,鄒文權建議把“釘子戶”改為“滯留戶”,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人民內部矛盾,有利於解決問題。他的提議得到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首肯。

  今年市人代會上,鄒文權在小組審議時再次提到了楊浦舊改工作,呼籲盡可能給予舊改更多的財政融資、補貼等政策。

  今年四月,蔣家浜動遷工作啟動。他接到了蔣家浜的居民電話:“81街坊和83街坊房屋徵收工作已經開始,意願徵詢同意率達到了95.77%。”

  “曾經不被看好的一件事終於有望成功了,我聽了心裏真的高興啊。”動遷揭牌儀式那天,鄒文權從福州趕回上海,顧不上吃晚飯就趕到蔣家浜。面對居民送來的感謝錦旗,他覺得,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還有許多工作在繼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