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進入倒計時 對小劇場藝術的探索傳統戲曲人從未停歇
《椅子》改編自荒誕派戲劇之父、法國劇作家尤金·尤涅斯庫的同名代表作。這部作品在保留原著關於人類存在意義和命運叩問的現代精神基礎上,進行了中國化與昆劇化的全新創作。(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供圖)
第三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將於12月10日至23日在周信芳戲劇空間舉行。今年共有七個劇種九部作品參加展演,其中,淮劇、豫劇、彩調首次亮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
戲曲節期間,崑曲演員沈昳麗將出演尤涅斯庫名作《椅子》中的鶴發老婦,試水荒誕派戲劇。小劇場的“小”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她心頭。“是劇場的小?還是舞臺表演空間的小?”這些都是也都不是,“小劇場戲曲,恰恰展現的是心靈空間和戲曲創新的無窮大”,這是她目前的答案。
像沈昳麗一樣在不停思考的戲曲人還有很多,上海小劇場戲曲節逐漸形成的品牌效應,來自一場場別開生面的創新演出,更源自一批戲曲人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自省與求索。三年來,小劇場戲劇節的每一微小變化,恰能連綴起一條由實踐帶出的戲曲理念發展暗線,細微卻綿長,生機勃勃。
回歸戲曲本身,重組傳統唱腔之美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戲劇導演安德烈·安托萬創建了不少小劇場,旨在挑戰僵化的歐洲商業戲劇,激發人們的理性思考,這決定了小劇場天生帶著“革新基因”。但之於傳統戲曲,“先鋒與革新”的姿態背後需要承載更多的思考———如何在“新”的同時不喪失傳統戲曲之美?這是小劇場戲曲實踐者們的必答題。
小劇場越劇《洞君娶妻》選擇將傳統唱腔之美進行“重組”。在這部作品中,小生演員王柔桑需要用范派與尹派兩種唱腔表演。“劇中要展現一個人的‘兩種形象’,范派的溫厚樸素與尹派的風流瀟灑,與劇中的兩種形象十分貼合。”王柔桑説,一個人在一台戲中篇幅平均地使用兩種唱腔,並不常見,但得益於創新的文本,這樣的功夫展示並不突兀。在舞臺演繹兩种經典唱腔對年輕演員也是難得的鍛鍊。主攻范派唱腔的王柔桑再度練起了開蒙時學過的尹派唱腔,為了還原唱腔的精髓,劇組還特地找來了熟悉尹派的老一輩藝術家作指導,“小劇場,背後的班底並不小”。
其實,從戲曲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傳統戲曲進入小劇場亦是一種回歸。擺下“一桌兩椅”便能演戲的傳統戲曲,一直靠角兒的舞臺真功夫打動著觀眾。兩把椅子,兩個演員,小劇場崑曲《椅子》如今已經演了12場。從有粧、到無粧、再到半粧,《椅子》一直在升級變化著,直到演出前還在思考改進的可能。
經典文本與戲曲碰撞,“圈粉”年輕觀眾
與經典文本的碰撞亦是今年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一大特色,《傷逝》《孔乙己》乃至歐·亨利的經典短篇都成了戲曲改編的底本。而這背後是為傳統戲曲尋找年輕知音的決心。
像《椅子》一樣,人文淮劇《孔乙己》並不是頭一次登上舞臺。只是對於一些淮劇老戲迷來説,約70分鐘的《孔乙己》並不那麼有“親和力”。編劇管燕草告訴記者,老觀眾在看完後往往會有“內容不錯,但怎麼那麼短?還沒聽過癮!”的感嘆,有時不得不隨戲“附贈”兩齣《大登殿》之類的傳統演出。
但這並不讓管燕草介懷:“排這類有經典文本支撐的人文淮劇,就是為了探索淮劇都市化的可能,用人文性與當代性“圈粉”年輕的新觀眾。”淮劇《孔乙己》中並沒有照搬原文本,而是著重展現孔乙己身上“追求理想”的執著勁兒,以期引發更多青年的情感共鳴。
此外,京劇《草芥》改編自《警察與讚美詩》,將歐·亨利原著小説中的美國街頭改成了北宋民間,並加入了梁山好漢等傳統元素,大膽嘗試了中西文本之間的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