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嘉定區迎園醫院安寧療護科試點臨終關懷病房,“解患者痛,安生者心”用愛點亮生命裏最後一公里暖光
圖:嘉定區迎園醫院安寧療護科工作人員為老人檢查身體。袁婧攝
■作為上海首批開設臨終關懷病房試點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2年,嘉定區迎園醫院安寧療護科從零探索起舒緩治療這項全新的工作。五年來,他們接治了300多名患者,大部分為惡性腫瘤晚期患者,“有來無回”。面對這一特殊群體、這項特殊工作,迎園醫院安寧療護科以愛心與技術點燃了臨終關懷的燈塔。
如果生命的盡頭是一條黑洞洞的隧道,讓人恐懼,那麼,嘉定區迎園醫院的安寧病區,十張床,五年的努力,用愛點亮了生命最後一公里的暖光。
這家遠離市中心的社區醫院,少有人聽説,但自從2012年,迎園醫院成為上海首批開設臨終關懷病房試點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個主要收治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的“安寧病區”在這裡從零建起。這裡的醫護人群與生死離別相伴,努力拓展著臨終關懷的內涵。
從零開始,探索安寧療護
墅溝路400號,有一棟白色外墻的小樓,一樓右手邊的走廊兩邊,有六七間病房,其中一間就是“安寧病區”,這個神秘的病區,沒有文字標識,只有醫護人員才清楚。
86歲的卜婆婆樂呵呵地坐在床頭,10月9日入住,外院CT檢查顯示,她的左腎有一個大腫塊,沒有手術機會了。子女們決定把母親送到迎園醫院。
“只想她太太平平,沒有痛苦地過去。”女兒孫女士悄悄地説。
大醫院醫生給出的生命預判是“還有三個月”,卜婆婆眼看要“活過頭”了,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她並不知道這次住院的真正原因———得了腎癌。
安寧療護的理念來自海外,病人的知情權很被看重。不過,在中國,像卜婆婆這樣的病人很多,在人生最後一程,他們被善意地蒙在鼓裏。
安寧療護是醫學領域的嶄新命題,很多問題並沒有很好的答案。迎園醫院的安寧療護科也正在探索之中。
五年間,這裡接待惡性腫瘤晚期患者313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在三至六個月內“遠行”,也有人是以天計的。
生命在這裡進入真正的倒計時。“有些病人膽小,會説‘醫生,讓我握著你的手,我能感受到力量’。我明白,這有對死亡的恐懼,也有對親人的留戀與不捨。”護士長陳燁説。安寧病床開設之初,1983年出生的她作為全院最年輕的護士長,主動請纓踏入這個陌生領域。
如今,陳燁卻是安寧療護科年紀最大的護士長,這裡護士多是90後乃至95後。這支15人的年輕醫務團隊從零開始,努力探索如何為生命燃起最後的微光。
為病人拓展生命的寬度
陳燁説,安寧護理70%的工作是疼痛護理。晚期癌症引發的癌痛會讓人痛不欲生,並由此引發抑鬱、睡眠障礙等各種問題。為此,他們需要配合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音樂療法等改善患者的疼痛,以及相應的睡眠、情緒。
“我沒法改變你的壽命,但我們至少努力讓你在最後的時刻舒服一些。”陳燁説,迎園的安寧療護病區也是上海首批規範化癌症鎮痛病房,現有個性化鎮痛方案已能緩解大部分疼痛,盡最大可能讓患者“沒有痛苦,更有尊嚴地離開”。
但,這些就夠了嗎?安寧療護病區還能做什麼?
今年7月,這裡收治了一個晚期胃癌的老伯,大家管他叫老王。老王性格孤僻,偶爾來探望的只有鄰居。從鄰居口中,陳燁知道,老王的女兒要臨産了,但因為老王早年離異,與女兒的關係不好,眼看外孫要出生了,幾次電話聯繫未果後,老王很沮喪。
微信、電話,陳燁趕緊試著聯繫老王的女兒。幾次溝通,她的熱心解開了女兒的“心結”,孩子出生後,老王的女兒第一時間將寶寶的照片傳來。躺在病床上的老王看到照片,落淚了。三個月後,老王走了,沒有遺憾。
如果生命的長度無法決定,能否幫助患者拓寬生命的寬度?陳燁和同事們總是在想,“還能給病人做些什麼?”
2015年6月,李伯伯住進來了,前列腺癌骨轉移,導致雙下肢癱瘓。大醫院的專家認為他“活不過半年”。李伯伯愛看電影,醫護人員就下載給他看,他的愛人工作忙,醫護人員就輪流陪護他,給他按摩癱瘓的腿部。
“抬一點點,試試再抬一點點。”陳燁和康復科的同事們一點點鼓勵李伯伯。沒想到,奇跡真的發生了。半年後,李伯伯可以走路了。去年4月,他出院了———各項指標都很好,他的癌症病情控制住了。
沒多久,李伯伯就回到了迎園,這次他是回來當志願者。“這裡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來現身説法,給其他人信心!”李伯伯很感慨。
並不是所有患者都有這樣的“大逆轉”,更多時候生命在這裡永久停泊。有時候,病人去世後,這裡的醫護人員還要繼續為家屬做哀傷輔導,陪伴家屬走出親人離世的陰影,堅強地生活下去。
目前,醫院共有註冊志願者937人,社會志願團體23家,這其中有不少是患者的家屬,他們感覺曾在這裡獲得過幫助,希望能“感同身受地幫助更多人”。
生命不止于冰涼,更有溫情
在這個安寧病區目前收治的患者中,年紀最大的95歲,最小的39歲。與別家醫院不同,這裡更多的是“有來無回”,醫護人員幾乎每週都在經歷生死離別。“醫務人員也需要宣泄的窗口。”迎園醫院副院長盛飛説。
2013年起,這家醫院創辦了“心靈發現會”,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疏導醫護人員心靈上的“不暢”。2014年,“心靈發現會”服務項目在“舒緩療護倫理與實踐”國際研討會上獲邀大會交流發言,迎園的經驗與全市70多家開展舒緩療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享,獲得好評。
作為疏解情緒的窗口,這裡的護士們還自創了“護理日記”工作方法。
“5月26日。9床老太太住院了,預計生存期三天。90歲的老伴在沙發上坐著,寸步不離。看到這一幕,真有觸動。生命最後的時刻,沒有激情,但有的是相濡以沫,相伴一生。”護士陳佳麗在護理日誌中寫道。
“2月23日,收治了一個胃癌術後的陶阿婆,坐著輪椅進來,精神狀態還可以,一家人有説有笑。幾個女兒輪流每晚陪床,每次查房總能看到子女在擦身、翻身,阿婆有一點點不舒服,子女都會分外緊張。這就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到老吧。”護士韓燕婷在護理日誌中寫道。
人間至情何嘗不是那一份平淡,醫護人員收穫的無數感動來自患者。
這裡曾住過一個大學教授爺爺,也是這裡第一個非腫瘤病人,得了慢阻肺終末期,反復肺部感染,呼吸困難,入院時很虛弱。幾週後,老爺爺病情有所穩定了,大家見識了他的知識淵博,風趣幽默。可住院第100天時,老爺爺倒下了,大量胸腔積液,激素、利尿劑都失去了作用。
有天早上,他的精神突然好了,一定要穿衣、洗漱,坐起來。主治醫生金靜嫻查房時,他塞來一張紙條,畫著一道彩虹。“你們這裡就是通往天堂的一座彩虹橋,在這座橋上,我欣賞和領略了人生最後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感謝你們……”爺爺説。這天他走了。
做患者生命中最後一道彩虹,讓生命的最後不止于冰涼,更有溫情。迎園醫院安寧療護科就是這麼一直在努力著。這是一個光榮的集體,這些年榮獲上海市“關愛生命,奉獻愛心”先進集體、“全國巾幗文明崗”等諸多榮譽,科室護士長被評為全國“關愛生命,奉獻愛心”先進個人稱號。
如果説,迎園醫院的這個安寧病區是星星之火,如今這項溫暖的工作已蔓延開去。上海已有7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安寧病床,800張住院床位和更多的居家病床遍佈全市。他們和迎園一道,正一點點努力讓臨終關懷成為常態,讓“優死”不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