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創“50條”:打響文化品牌

2017-12-15 15:28:00|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解放日報評上海文創“50條”重要信號:打響文化品牌,靠制度供給而非短期刺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日印發《關於加快文化創意産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推動上海文創産業提供最新“組合拳”。在上海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標前,“50條”釋放的諸多制度性利好,也有望使這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再上新臺階。

  對一座城市而言,文化軟實力是更深層次也更具標識度的核心競爭力。這方面,上海素有傳統,更需要憧憬未來。今天,將“上海文化”作為新時代一個重要的“上海品牌”來做實、打響,正在迅速形成共識。而要擦亮這張“金名片”,顯然需要更多推動力,尤其是制度性的動力。

  文化與一般行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立竿見影,非得耐心培植不可。無論是出有影響力的作品、名家,或是培養一批高品質、高品位的受眾,乃至在一座城市形成特別且具有輻射力的文化氛圍,都需要對文化發展環境精心呵護。充足有效的制度供給,則是營造環境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上海文化,許多方面已經積攢起相當的全國影響力乃至世界影響力。但對標紐約、倫敦等等卓越全球城市——同時是老牌“文化大都市”,上海文化的集聚度、輻射力和影響力仍有顯著差距。

  上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好演出,但每年能讓全國乃至全球觀眾打著“飛的”也要來看一眼的,有,但還不夠多;上海集聚了一批有水準、有活力的文藝人才,還有相當一部分文藝大家,但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大碼頭”,頂尖人才的集聚度仍有提升空間。純就産業來説,上海文創産業增加值在全市經濟中的佔比亦在逐年攀升,但同“頂尖”相比,上海要把文創産業做大且做強,仍顯任重道遠。

  有差距,也就意味著有上升空間。文創“50條”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正是要以更為有力也更為聚焦的方式,來充實這些空間,提振文創産業乃至整個城市文化的能級。這個過程,顯然不是依靠政策利好提供短期刺激的過程,而恰是通過更為長遠的佈局規劃和制度設計,用不斷優化的制度供給來優化環境、深耕基礎、厚植實力的過程——這是“50條”呈現出的一個重要特質,也是接下來各項具體工作應當明確的遵循。

  制度供給是今天上海需要強化的核心競爭力,而優化制度供給的一個重要內涵,是給出真正合乎發展規律,符合相關主體需要,特別是能夠針對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對症下藥”的舉措。就文創産業和文化事業而言,今天就尤需把住其間不同一般的特質和需要。

  比如,文化“事業”和“産業”之間有著特別關係,既不能依靠政府大包大攬,也不能一股腦“丟”給市場撒手不管;文創企業較之其他行業亦有特別之處——“輕資産”特性意味著融資是個大問題,創意在其中的命脈角色也意味著知識産權保護不容有失;當然,“文化人”要激活想像力,往往需要更為寬鬆的氛圍、需要相對更自由的發展空間和“失敗寬容度”……

  如此種種,都需要政府部門從頂層設計到日常服務時多加用心,既不失位、也不越位,該引領時把好方向,該投入時舍得投入,該服務時當好“店小二”,該放給市場、放給社會時果斷放開,為文創産業和文化事業發展創造優質的制度環境。就此,上海文創“50條”可謂播下“良種”,人們期待以之為起點,漸漸在上海長出的“參天大樹”,乃至形成一片影響世界的“文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