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位物理諾獎獲得者今天在滬講述引力波發現秘聞
新民晚報慕梁 攝
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裏•巴裏什今天齊聚上海,在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第三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上發表聯合報告《LIGO與引力波的發現》,揭秘了引力波發現的“臺前幕後”。
巴裏·巴裏什首先展示了兩張引力波探測器LIGO的真實設備照片,一個位於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的沙漠裏,另一個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澤裏。“兩者所處的地理位置迥異,但它們捕獲到引力波的時候,反應是一模一樣的。”他説,“我們所探測到的頻率的寬度,也就是頻帶,差不多是在10或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高頻振動的赫茲數要高得多,我們耳朵可能聽不到。在最低的頻帶,噪聲主要來自於地表本身的振動,這個衰減非常快。2015年9月,我們終於收到了一個信號。起初是路易斯安那州的設備捕捉到了這個信號,很快,華盛頓州的設備也捕捉到了這個信號,而且,這兩個信號是極其相似的,這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
基普·索恩回憶説,早在1972年,他和團隊的同事就開始研究引力波和電磁波的區別,堅信只有先把它們區分清楚了,才可以討論引力波。首先,電磁波是通過電磁感應進行傳遞,而引力波是通過你所處的時空本身的震蕩來加以傳播。還有一個最大區別,電磁波是非常容易被吸收的,或者容易被散射的,但引力波本身基本不會被吸收,它們遇到任何品質的物體,都會熟視無睹,並且加以穿透。那麼,當現在科學家把黑洞的運動軌跡展現出來後,從上面進行觀察,會看到些什麼情況呢?基普·索恩説:“你會看到兩個像漏洞狀的物體,即兩個重品質的物體,在時空當中構成了扭曲和塌陷,或者説實現了內凹。這個內凹在之前人們是沒辦法看到的,也是違背我們經典物理學原理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維度看到兩個黑洞是怎麼進行運動的。兩個黑洞在互相內旋過程當中形成巨大漩渦,同時兩者合二為一形成巨浪,這是一個比喻的説法,實質上就是把時空進行扯裂,形成一個新的時空。它們在合併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引力波。它就是帶著這麼大的能量,在1.3億光年以外向地球進行傳播。”
雷納·韋斯説:“我一直在思考,下一代,也就是第三代引力波探測器建設與第二代不同的是,這個領域的研究,應該從天文學視野,進一步擴展到宇宙學。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演進,我們應該追索宇宙起源時可以作為觀察點的那些黑洞,探尋它們是如何起源、演進的。目前,對第三代探測器的考量,歐洲正醞釀在地下鋪設擁有10公里長探測臂的全新大科學裝置,而美國的考量是在地上鋪設40公里長探測臂的大科學裝置。最近,又有人提出,能否做一個8公里長探測臂的探測裝置。”
據巴裏·巴裏什説,他們會把現在探測到的信號作為標準信號,與未來的信號進行比對。“這個夏天,法國和意大利合作在意大利建立了一個新的設備,現在波蘭也加入了進來。這個設備在10月份就已經投入使用,而且它的精度跟我們LIGO也比較相似,非常幸運的是,自然界對這一套設備也及時地做出了回應。在未來還會有一些新的探測儀投入使用,最重要的一個是在日本,另外一個在印度,這能讓我們形成全球的觀測網絡。有了更多的設備投入使用之後,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對整個天文事件發生的地點進行定位。”他説。
在談及對中國的科研創新有何建議時,雷納希望中國能一起參與到世界引力波的突破性研究中。他説,要做就做最好的,不要與更具科學潛力的大科學裝置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