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在上海 | “支麻”為患者晚年點亮一盞守候的燈
“今天中午的土豆想怎麼做啊?”“哦,就跟你上次做的一樣好啦,那個味道好。”“嗯嗯,好唻!”“淼淼啊,幫我把窗簾再往上拉一點吧。”“哦,好的。”
這段對話發生在普陀區桃浦鎮的一戶居民家中,一位老人與三位晚輩正在拉家常。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老人和自己的三個孫輩在聊家常,其實他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老人姓趙,是一名麻風病治愈患者,而這三位青年,則是來自普陀區疾控中心志願者隊伍“芝麻小分隊”的成員。
圖説:“芝麻小分隊”為麻風病晚年患者獻上大大的愛心
“支麻”帶去希望
芝麻,諧音“支麻”,“支”意在幫助、支持,而“麻”指的就是麻風病。麻風病的防治是疾控工作之一,普陀區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劉慧在日常的隨訪中,認識了患有麻風病的老人。他們大多是年輕時候發的病,當時的醫療水準較差,部分病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而留下了畸殘,喪失了部分或者全部勞動能力,因為大部分畸殘表現在面部和四肢,他們飽受歧視。
一年又一年,看到這些老人的生活狀況,劉慧心裏感到很難受,雖然每年區殘聯、區紅十字會等部門會上門關懷這些生活困難的麻風病人,但這遠遠不能撫慰老人們內心的寂寞與無助。於是,劉慧在中心青年職工中發起了號召,成立了一支特殊隊伍——芝麻小分隊。小分隊名字的寓意,是通過年輕人的熱情給這些老人帶去希望,讓他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一樣,越來越好。
此事一經倡議,得到了疾控中心青年的積極響應,一批80、90後成員加入了芝麻小分隊。
剛開始,芝麻小分隊隊員們只是利用業餘時間上門為老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嘮嘮家常,做一名“聽眾”。漸漸地,在與老人們的接觸中,芝麻小分隊隊員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們生活中的不易。隊員們開始利用各種資源,與多部門取得聯繫,盡力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
家住石泉社區的王老先生和長征鎮的何老先生,因麻風病導致面神經損傷以至眼睛閉合不全,眼部一直髮炎,眼睛近乎失明。小分隊在了解了相關政策後,聯合所在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幫助他們轉診至定點醫院進行免費的康復手術,讓他們最終重見光明;石泉社區的郁老伯等多位病人因為足底神經損傷,急需特製的防護鞋,小分隊便積極奔走,從相關部門爭取到了麻風病防護專用鞋並送貨上門……
會“常回家看看”
隨著麻風病防制工作深入開展,普陀區已多年不見新發病人,但這些治愈病人卻牽動著小分隊的心。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區內兩位特殊的老人,一位是尤奶奶,另一位是文章開篇對話的主人公——趙老伯。通過志願服務,芝麻小分隊與他們建立起了比親人更親的關係。
81歲的尤奶奶,年輕時患病,後雖治愈,但面部及手部、足部留有不同程度的畸殘。
2015年,尤奶奶唯一的親人——照顧自己一輩子的老伴突然離世了。獨自處理完後事,她因悲傷過度,終日以淚洗面,左眼幾近失明。芝麻小分隊第一次上門拜訪時,尤奶奶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老伴,忍不住失聲痛哭。隊員們明白,尤奶奶最大的擔憂是未來的生活,大家紛紛表示,既然有緣相識,小分隊就會“常回家看看”。此後,大家有的幫忙做飯,有的幫忙打掃,有的則陪在尤奶奶身邊,拉拉家常。如今,尤奶奶收穫了一群孫輩們,而隊員們也收穫了一位溫暖的奶奶。
有了一雙“新”腿
趙老伯是一位孤老,年少時因患麻風病導致左下肢截肢,四肢末端均有程度較重的感覺障礙,手指腳趾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隊員們得知後,第一次來到趙老伯家中時。他床舖上堆滿了內衣和抹布,被子和褥子多年未曾清洗,且上面浸濕了污漬,墻上和床舖上佈滿了黴斑,桌角和床腳都是被老鼠咬破的痕跡,房間充斥著刺鼻的氣味。在聽了劉慧與社區醫生的簡單介紹之後,小分隊成員開始動手為老人打造一個新“家”。整整4個小時的勞動,讓老人的家煥然一新,老人眼中涌出了熱淚。
幾次上門之後,小分隊鼓勵趙老伯多出去走走,趙老伯提出了想安裝假肢的想法,經過詢問,隊員們這才得知趙老伯還沒辦理殘疾證,隊員們與區殘聯取得聯繫。在了解了趙老伯的相關情況後,區殘聯開通了綠色通道,安排專人上門為趙老伯辦理殘疾證,假肢也順利安裝,並減免了部分費用。此後,趙老伯可以自己出門遛彎,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了,生活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
2016年底,小分隊得到消息,趙老伯在家中意外跌傷,有生命危險。大家立即前往醫院探望,一看到趙老伯,隊員們便緊緊抓住他的手,鼓勵他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後來,在小分隊的溝通下,醫院組織了全院專家會診,通過一個月的治療,趙老伯病情逐漸好轉,神志也漸漸恢復了,當看到隊員們,趙老伯還神奇般地伸出了右手,這讓隊員們興奮了很久。
幾年來,芝麻小分隊先後派出了30多批志願者,共計70多人次,志願者們服務的不少麻風病人目前已是高齡,以後的路可能會越來越艱難,但芝麻小分隊的隊員們仍然會堅持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溫暖他們今後的路,為他們的晚年點亮一盞守候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