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環保選項”緣何落地難

2017-12-20 10:25:07|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外賣行業的環保問題已成為備受各方關注的話題。今年,三大外賣平臺開始為解決環保問題推出一系列措施,比如,三方都在手機App端加入了“無需餐具”的環保選項。然而勞動報記者發現,即使在三家平臺點選“無餐具訂餐”下單後,收到的餐品中大多仍配有一次性餐具,環保選項的實際執行效果並不理想。

  “無需餐具”選項略顯雞肋

  今年,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都啟動了環保計劃,其中一項便是為選擇“無需餐具”的用戶提供積分或金幣獎勵,鼓勵用戶參與自備餐具,減少筷子、勺子、餐巾紙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具體來看,餓了麼的“環保選項”設置在下單的備註信息一欄,在“餐具份數/口味偏好”一欄後有個綠色的“馬上助力環保”標誌,消費者可以在其中選擇“無需餐具”選項後進行下單。

  美團外賣的“環保選項”設置的位置也比較明顯,用戶在確認訂單時能看到單獨的“餐具數量”選項,標注有“倡導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綠色字體,消費者可以在其中勾選。相比之下,百度外賣的“環保選項”設置的位置不太明顯,直接放在了備註信息裏,沒有突出“無需餐具”的選擇,用戶很難注意到。

  昨天,勞動報記者在三家平臺上隨機選擇了4家品牌連鎖餐廳點餐,並且都選擇了“無需餐具”選項,但收到的餐品中只有一家“掌上韓品”是按照記者需求沒有提供餐具,其餘兩平臺上下單的“小楊生煎”、“惠食佳”、“滿記甜品”仍舊提供了一次性餐包。

  商家“寧可信其要”

  對上述不甚理想的測試結果,記者調查發現,外賣平臺“無餐具”試行效果不佳,與消費者和餐飲商戶的最終選擇關係很大。

  白領顧女士表示,勾選App上的“無需餐具”、“自備餐具”選項,意味著需要在送餐小哥敲門時,自己已經準備好了碗盤筷勺,而這些對於本來就是圖方便、不想出門也不想洗碗的高頻外賣消費者來説,簡直是多此一舉———“還得自己準備、自己洗餐具,點外賣的意義何在?”她説。

  職員許先生則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外賣訂單歷史,他表示在點外賣時曾多次選擇“無需餐具”,“但多數情況下,收到的外賣還是配著餐具的,久而久之也就不特意勾選了。”此外,也有消費者表示,壓根沒注意到有這樣的選項。

  一家位於長寧天山同時在三家外賣平臺上線的餐飲商戶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外賣環保問題突出確實引起了很多餐企的關注,作為商戶本身也希望能夠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但同時,對於很多外賣營收佔比較高的餐飲商戶而言,還須注重消費者體驗,提供餐具以及將包裝完好的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是保證消費者體驗的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勞動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餐飲商家對於已經選擇“無需餐具”的用戶的訴求,抱著“寧可信其要、也不信其不要”的心態。

  另一家連鎖餐飲負責人説,“雖説不要餐具,可萬一客人退回,又要求放餐具,我們還得再送一趟,這就划不來了。”此外也有店家表示,在用餐高峰時段,負責包裝的工作人員經常會忽略消費者的需求,習慣性地加上餐具。

  引導靠平臺意識靠大家

  今年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商務部和郵政等部門研究在電商、快遞、外賣等領域推行綠色物流、綠色包裝的實施方案,在這個實施方案中,將要求電商平臺、外賣平臺和物流企業提供綠色消費的選擇。這也意味著外賣平臺將擔負起引導買家綠色消費的職責。

  如今,在外賣行業,三大外賣平臺都已在發揮引導作用方面開始有動作,但就目前來看,設置“環保選項”的效果略顯尷尬。

  這與此前很多業內人士的預判一致,畢竟外賣平臺在外賣交易過程中扮演著平臺、流通的角色,並不是餐盒、餐具的生産方也不是使用方,所以從外賣平臺的角度,能在解決外賣環保問題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在用戶端以及商戶端進行引導。

  “我們將首先引導一些單量高的大商戶起帶頭作用,使用環保餐盒,”餓了麼相關負責人告訴勞動報記者,今年9月,該平臺發佈“藍色星球”計劃,分短、中、長期規劃環保行動,通過自身努力推動外賣行業環保治理。其中“長期方案”包括,將在今年年底前後優選出一批優質安全環保餐具目錄供在線商戶自願選擇採購。接下來也會對消費者普及一次性餐盒安全環保知識。

  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證美團外賣“青山計劃”一次性餐具減量化的落地效果,平臺在訂單顯示、商戶宣導、騎手宣導、用戶回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保證餐具減量的措施更好落地。

  其中,在訂單顯示方面,美團外賣在小票訂單顯示方式上不斷優化,對備註加粗、放大顯示,並在後廚聯、接單聯、客戶聯等小票版本上都顯示提示,確保商戶看到這一備註信息。美團外賣還向騎手宣導“可以提示商家,顧客不需要提供一次性餐具”。

  勞動報記者認為,助力環保源於消費者和商戶對環保問題的深層認同,但顯然,目前許多人的態度還不明確。是否願意身體力行,以個人的“小麻煩”換取環境的一小步改善,還需要長期的教育和影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