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融合科創與文創的園區平臺

2017-12-25 09:49:2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借著“文創50條”發佈的強勁東風,上海科房正積極謀劃新的孵化計劃——打造融合科創與文創的園區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上海科房將破舊的上海辛克實驗老廠房改造為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不僅為企業提供物理空間,還為其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袁婧攝

  “小顧聊繪畫”“日食記”“半層書店”“彼此的茶”“天真藍”……這些看上去不沾邊的詞句,其實指向了不同的文化創意企業,如今它們還有了共同的容身之所———創意空間。提供這個能夠激發靈感的“空間”的,是一家曾經的房地産企業、現在已轉型為創意空間服務商的上海科房投資有限公司。

  將擁有140年曆史的淞滬鐵路火車站舊址改建為大柏樹集裝箱創客走廊;將破舊的上海辛克實驗老廠房改造為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目前上海科房已在全市建立了16個園區,服務1500多家企業,擁有園區産業孵化器共20個,在孵項目達300多個。

  上海“文創50條”剛剛發佈,上海科房就有了新的孵化計劃———結合各園區特點,在相應的重點領域助推文化創意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打造融合科創與文創的園區平臺,為上海文化創意産業新的發展作出貢獻。

  老車站變身“網紅”創客聚集地

  一台1988年生産的老式蒸汽機車及列車車廂被運回江灣鎮站原址,按照當年車站原貌重新倣造了站臺。改建過程中,復建方重新刷上紅黑相間的漆色,修舊如舊,還原蒸汽機車復古格調。幾座因施工而“挪窩”的銅制雕像也已回歸,舉信號旗的、扳道岔的,仿佛正在行使指揮列車的使命。候車廳上方豎起的“江灣站”站牌,伴著頭頂軌道交通3號線列車駛過的隆隆聲,讓人恍若穿越到當年淞滬鐵路江灣站忙碌的場景之中。

  去年,上海科房對淞滬鐵路江灣站舊址進行改建升級,使其變身為大柏樹集裝箱創客走廊,使用集裝箱激活閒置高架空間,引進多家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型創客企業,使這一創客走廊成為虹口區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地。

  負責遺址紀念地建設和運營的上海科房總經理助理宋宇峰説:“創客走廊特意引進一些和鐵路有關的互動體驗型創客,市民來到這裡參觀,不僅能看到歷史,還能體會到科技的發展。在歷史與現代科技的穿梭中,人們不但能了解中國鐵路的百年發展史,也能對創新發展對於中國的意義産生思索。”

  在歷史遺跡上生長出來的創業園區,自然也有些與眾不同之處———老車站變身而來的集裝箱創客走廊已引進多家眾創空間,國內著名眾創空間“蜂巢孵化器”、火車模型展示體驗中心、以鐵路文化為主題的旅行書吧、“日食記”等多個“網紅”創客都已入駐。創客張子驊在這裡開著一家名為“彼此的茶”的創客火車店:開放式的煮茶方式,車廂內播放著與火車相關的電影……張子驊説,園區吸引了許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來此創業,他們互相之間經常跨界合作,讓運營模式變得更加多元。

  園區服務不僅僅是提供空間

  資金是不少企業遇到的難題。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內的中版翻譯有限公司在小語種翻譯方面有著自身優勢,曾是2010世博會筆譯口譯項目贊助商,如今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翻譯服務。今年,他們有了開發互聯網新業態的想法,讓更多客戶利用手機客戶端便捷地參與國際交流,但苦於沒有資金支持,這一項目推進緩慢。

  園區負責人施雯雯得知這一消息,第一時間通知園區服務部幫助查詢相關政策支撐,在對應的文化基金中找到了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扶持資金,但申請難度和過程比想像中要大得多———項目需要通過園區、區級、市級三層考核。

  “專注翻譯事業的中版對如何做好項目介紹並不在行,跳不出翻譯的條條框框,很難第一時間吸引到評審人員。”在園區進行初評時,園區服務部負責人陸琳就感覺到了企業的困難。依託園區系統化增值服務及專業化服務團隊對中版項目進行重新提煉,提供專業輔導和精細剖析,形成最後的報告。令中版欣喜的是,他們的項目最終在全市1800多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200多萬元扶持資金,目前其軟體開發已經起步。

  施雯雯説:“我們要做的服務不僅僅是提供物理空間,更要為企業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半島灣內設有一個名叫“藝科灣”的交流場地,並且經常組織各類活動,就是為了讓園區內的科技類、文化類企業能夠有更多靈感碰撞的機會。

  借著上海“文創50條”發佈的東風,上海科房也在研究如何融合科創和文創,推動文創園區轉型升級。宋宇峰介紹,不少人工智能、智慧製造、3D列印、AR/VR公司已經在智慧灣科創園對接,園區將積極調動各方面資源,著重將科技元素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充分體現文化創意産業的功能性,進一步提升園區的經濟創新力、産業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孵化一批主業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幹文化創意企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