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十六所中職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但職教面臨挑戰 機器人時代,中職生培養何去何從
前天,上海市教委發佈2017年本市中職畢業生就業狀況:本市76所全日制普通中職校畢業生的就業(含升學)率持續保持穩定,為98.37%,比2016年提高了0.11%。
數據喜人,但在這個快遞分揀現場都有智慧設備運輸穿梭的“機器人時代”,中職生培養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機器人讓人更“值錢”
統計顯示,今年中職校畢業生直接就業(含進入企、事業單位以及自主創業、自謀出路、參軍、出國等其他方式就業)12266人,直接就業人群主要集中在第三産業。在直接就業人數中,從事第一産業的畢業生數為61人,佔直接就業學生的0.49%;從事第二産業的為4429人,佔直接就業學生的35.37%;從事第三産業的為8032人,佔直接就業學生的64.14%。與2016年相比,從事第二産業比例有所上升,從事第三産業比例有所下降。
市教委職教處處長趙寧表示,隨著産業轉型和能級提升,其中對高水準高技能人才需求,是職業教育需要面對的重大思考題。而近年來,一些“聰明機器”越來越多進入傳統製造業,被機器替代了的技術工人往何處去,這個問題與前者殊途同歸,在職業教育領域蕩起漣漪。
“中職校培養的,不僅僅是‘操作工’,而是與新技術新設備同步前進的産業驅動力,是真正的緊缺人才。”在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校長沈瑞華看來,以“智慧製造”為目標的産業轉型進程中,並非簡單以工業機器人代替勞動力。在降低低端勞動者需求的同時,恰恰賦予一線生産者更高的技術技能要求,以及更高的勞動價值。甚至可以説,機器人,讓人更“值錢”。
培養怎樣的學生來佔據“新崗位”
“技術發展是無限的,如何讓學生始終站在産業技術前沿?”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楊秀英認為,學校培養更應聚焦學生的發展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機器人進入産業,特別是現代製造業帶來的影響,是僅憑舊技術技能的人力需求減少,剩餘的勞動力需要緊跟生産科技發展步伐,成為機器維護員、軟體設計者,甚至新機械創造者。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意味著新崗位的産生,崗位要求提升、崗位內涵擴展。隨著我國推進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以及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將會增加知識型員工的需求,操作、調試、維護智慧設備的技術性崗位將會相對增加。因此,職業教育應當培養大批與自動化、智慧化設備匹配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新産業、新崗位的需求。
培養怎樣的學生來佔據“新崗位”?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陳金國提出,目前實施的“中本貫通”“中高職貫通”招生培養機制,有利於未來的現代製造業擔當者,獲得對於技術更系統的認知和更加深度的拓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