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中職校“十大基地”活動引人入勝

2017-12-13 14:42:5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市中職校“十大基地”活動引人入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華夏之光——神奇的木偶”講座中,小朋友們對木偶愛不釋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青年舞蹈家黃豆豆主講“舞出中國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學員們的染色剪刻作品傳遞出濃濃的中國風 

  “舞蹈是一門展現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的藝術。巡演《秦俑魂》時,由於名額限制,我和同伴就想出了一個一舉多得的方法——到哪演出,就找當地的舞蹈演員伴舞,既保證了演出效果,又傳播了中國舞。我們離開後,當地舞蹈演員還能教其他人,讓更多人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是著名青年舞蹈家黃豆豆在主題為“舞出中國風”的藝術分享講座中説的一段話。這場由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之中國舞傳承教育基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推出的特色講座,今年9月23日在上海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講座吸引了眾多觀眾,既有白髮蒼蒼的老人,也有尚處啟蒙階段的小朋友,還有專程從外地趕來的舞蹈愛好者……可謂一票難求;一些觀眾乾脆席地而坐,凝神靜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讓更多學生有機會體驗,2014年底,上海市教委創建了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基地由一批依託學校專業特長、呈現民族文化特色的中職校組建而成,三年來已發展至10所。“十大基地”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與使命。

  推陳出新逐步形成品牌效應

  “以前覺得戲曲的伴奏非常‘吵’,參加了這次培訓後,我感到戲曲打擊樂很好聽。坐在演奏廳裏,在老師的指導下試著敲鑼打鼓,是藝術熏陶,也是美的享受。”繼前年的戲曲短水袖、去年的戲曲粧容與服飾培訓後,今年,戲曲表演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又推出了全新的培訓活動——戲曲打擊樂。在敲敲打打中,戲曲音樂專業教師王雲鵬及其學生向學員們介紹了板鼓、小鑼、大鑼、鐃鈸等樂器,並傳授演奏技巧。來自上海市航空服務學校的學員金雨紫怡説:“這次培訓改變了我對戲曲打擊樂的看法。”

  “運用宣紙和丙烯顏料的特性,在剪刻作品上做出暈染效果,營造出虛實結合、濃淡深淺的意境,剪刻還可以這麼‘玩’!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傳承中創新,剪刻在我們這代人手上可能翻出更多新花樣!”今年,工藝美術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推出了染色剪刻培訓,來自上海市楊浦職業技術學校的學員孫悅學過剪刻,不過給剪刻作品染色倒是第一次。看到培訓活動通知後,她很好奇,便立即報名參加,對藝術手法的融合與創新有了進一步認識與思考。

  自創立之日起,十大基地即充分發揮其輻射功能,在承辦單位的組織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活動。今年,除了戲曲打擊樂、染色剪刻外,各基地借助專業優勢、凝聚專業教師智慧,還開展了眾多傳承教育活動,包括白茶品鑒、漆線雕製作、籃花插制等培訓,“華夏之光——神奇的木偶”“傳統風箏基本知識及分類、分型”“石庫門里弄保護的困局與對策”“走近中華民族服飾發展史”等講座,以及京劇、越劇、竹笛、琵琶、中國舞等展演,內容不斷推陳出新,還把講座開進了中華藝術宮。這些活動廣受學生和市民追捧,名額一經推出,便被“秒殺”。

  三年來,十大基地僅市級活動就開展了67場/次,其中特色講座39場/次、專題培訓25場/次、展演3場/次。據初步統計,惠及人群已達數萬人次,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基地的品牌效應也逐步顯現。

  名家助力不斷擴大社會影響

  隨著基地社會影響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重量級名家成為傳承教育活動的主講或指導老師,除了上文提及的青年舞蹈家黃豆豆外,還有上海工藝美術大師王敏、上海交通大學建築遺産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埿金彩塑”傳承人詹美燕等。

  國家一級編劇、著名木偶藝術家趙根樓,是戲曲表演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今年推出的名家。

  在中華藝術宮和上海圖書館的講座中,他以“一個有趣的傳説”“一個神奇的人物”“一個古老的木偶”“一個飄忽的影子”和“一個特殊的名字”為線索,介紹木偶藝術。此外,他還受邀和木偶專業學生前往多所中職校傳播木偶藝術、進行木偶展演,這些活動的受眾達2000人次。有觀眾聆聽講座後發出心聲:“看了《假面舞會》這出木偶戲,沒想到木偶也可以這麼新潮。”也有觀眾表示:“趙老師這樣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讓人肅然起敬,感謝他們為發揚傳統藝術所做的貢獻。”

  今年10月底,在中國傳統插花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上海市園林學校)舉辦的“滿載而歸——中國傳統插花之籃花”培訓中,除了國家插花高級講師、上海市技術能手戴亞俊擔任指導老師外,剛獲得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花藝項目金牌的潘沈涵同學突然現身,給了學員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驚喜之餘,大家紛紛抓住這一機會向他提問。一位看過相關報道的學員問:“比賽還有幾分鐘就要結束了,你還沒完成作品,心裏著急嗎?你是怎麼做到這麼晚完成作品,卻又這麼淡定,且得到全場最高分的?”“慢工出細活”,便是潘沈涵給出的答案。在濃濃花香中學習我國傳統插花、與世界冠軍對話,正如此次培訓的主題,學員們的確“滿載而歸”。

  三年來,基地活動內容日漸豐富,越來越多名家前來助力,圈粉眾多。粉絲中,有的呼朋引伴組隊參加活動,有的星期六早上4點多就起床從長興島趕來,還有的在活動結束後積極撰寫體驗稿,表達對基地的感謝、參加活動後的收穫以及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字裏行間流露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創新舉措積極傳播民族文化

  一條金色“長龍”遊入大禮堂,在紅色龍珠的引導下,不停地穿、騰、躍、翻、滾。接著,“舞獅”入場,時而原地翻滾,時而相互嬉戲。隨著節奏不斷加快,場上的“龍”和“獅”騰飛歡舞、活靈活現……

  今年上半年,龍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舉行了一場舞龍技能培訓。培訓前,舞龍社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舞龍舞獅表演,讓場下的學員嘖嘖稱讚,不僅因為表演精彩,還因為在舞龍社成員中發現了幾位金髮碧眼的外國學生。

  作為龍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龍文化學習和體驗環節,增強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知。

  除了舞龍社外,學校龍舟社也有外國留學生的身影。他們與中國學生一起訓練、比賽,今年陸續將“蘇州河國際龍舟邀請賽中學組第三名”等多個獎項收入囊中。來自瑞士的周來恩同學説,加入龍舟社滿足了他強身健體、結交朋友的願望,也讓他深深愛上了龍舟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民族服飾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中國優秀建築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房地産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活動貫穿于對民族班學生的教育教學中,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

  群益職校組建了盤扣興趣小組,為感興趣的服裝專業學生提供了學習平臺,不少新疆內職班學生也加入其中,通過學習盤扣製作來感悟傳統服飾文化中蘊含的匠心匠藝;房地産學校則組織2015級和2016級青海果洛藏族班學生學習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埿金彩塑”,由此,同學們不僅加深了對漢族傳統建築文化的了解,還在專業學習上興致高昂。

  除了向外國留學生、民族班學生傳播民族文化外,各基地還積極探索新形式,將個性化的傳承教育活動“送出去”。

  中國傳統插花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上海市園林學校)分別在上海古猗園、工人文化宮舉行了“詩意盎然春滿園”和“秋沐花語·藝學雙馨”展示活動;工藝美術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送瓷刻培訓進桃李園中學、送版畫培訓進華師大附小、送染色剪刻培訓進上海市建築工程學校,還為劉海粟美術館分館送去了3場剪紙親子互動活動;中國優秀建築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房地産學校在淮海路街道“白領午間課堂”中,介紹“木結構營造”與“埿金彩塑”,讓白領了解傳統建築工藝;博雅茶韻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商貿旅遊學校組織茶藝社赴四川,與都江堰市職業技術學校進行茶文化交流;珠算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上海商業會計學校將珠算講座開進了愛綠幼兒園和經勳職業技術學校,讓小朋友和特殊教育學生感受珠算的獨特魅力……

  此外,基地還借助展演這一形式,擴大輻射範圍和受眾人群。

  戲曲表演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今年4月在上海大劇院舉行藝術教育普及專場演出,11月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展演經典劇目《八大錘·斷臂説書》並赴澳門進行《鑒賞國粹·細味戲曲》專場演出;今年5月,在第三十四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民族音樂傳承教育基地——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專科學校的學生自創自演,好評如潮;今年11月,中國舞傳承教育基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編創的作品《山王曌》《仡鄉坡上朵朵開》,受邀赴貴州遵義參加道真縣慶30週年大型文藝匯演。

  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使之發揚光大,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不遺餘力地在行動。今後,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價值內涵、促進自身建設與發展的同時,基地將不斷更新內容、創新形式,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傳承教育活動,使優秀民族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引導更多人從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與自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