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城兒科迎來冬季就診高峰,傳統的“四大兒科”門診量同比去年持平甚至下降 醫聯體分流效應初顯,兒科就診壓力下沉
近日申城氣溫走低,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迎來就診高峰。 均 本報記者 海沙爾 攝
兒科醫院護士正在給一名患兒輸液。
進入12月底,申城兒科又逢就診高峰。記者近日從上海多家兒童專科醫院、各級醫療機構兒科獲悉,兒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醫院、新華醫院兒科日均門診量分別達8500人次、9000人次、5800人次和4300人次,較9月份均有大幅增長,病種主要集中在普通內科呼吸道感染等。然而,若和去年同期比較,門診量卻持平或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如,新華醫院兒科普通門診11月同比下降34.26%,12月同比下降33.22%。
數據顯示,全市近兩周兒科專科醫院、優勢醫院門急診總量為25.37萬人次,同比去年的23.35萬人次增加8.63%。在全市就診總量增長的情況下,“四大兒科”就診量為何會不升反降?這説明本市致力推行的兒科醫聯體,已初步呈現出分流效應。
門急診驟增,以季節性流感為主
全國流感監測結果顯示,當前我國流感進入流行高峰季節,主要病毒流行株為乙型流感病毒,致病力和耐藥性等特徵未發生變化。
上海監測結果顯示,當前流感病毒流行株正從以甲3型為主向以乙型為主進行替換。近階段(2017年第46周—50周,即11月13日—12月17日),本市兒童流感樣病例就診百分比為1.63%,略高於去年同期,但流行態勢較平穩;今年第51周(12月18日—12月24日)降為1.54%。全市流感總體疫情處於歷年一般水準,但已進入流感流行季節無疑,這對兒童就診高峰産生一定影響。
記者獲悉,最近一週多家兒科診療增幅明顯。新華醫院兒內科主任繼紅説,近一週來醫院兒科診療人數顯著上升,兒科門急診量上升6.7%,其中兒內科上升4.4%,急診上升10%。這輪就診高峰屬常規性季節所致,“前來就診的患兒多為感冒發燒、嘔吐、咳嗽、哮喘等”。
另一方面,出生人口增加,也導致門急診人數增加。數據顯示:2016年本市醫療機構活産數達23.05萬,較2015年增加18%;其中高齡産婦比重上升,早産兒、低出生體重兒相應增加。專家稱,不少家長髮現孩子生病,就急著直奔醫院,便會導致冬季兒童就診“扎堆”。
三級專科門診量,同比出現下降
記者採訪申城多家醫院獲悉,門急診量同比去年基本持平,未突破歷史峰值;一些三級醫院專科門診同比甚至下降。這從一方面表明,近年上海推行的兒科醫療聯合體已初見成效。
衛生部門介紹,近年來,上海打造輻射全市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兒科醫療聯合體、探索各級醫療機構同質化管理等舉措。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兒童醫院、新華醫院和瑞金醫院分別牽頭組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聯合體,分片與全市16個區衛生計生委簽約,引導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患兒就近就地接受醫療服務。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進入12月後,普通內科門診迎來就診高峰,日均門診量最高達3200余人次,這個數字同比去年變化不大。而由復旦牽頭、7家綜合醫院構成的橫向醫聯體,兒科門診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閔行區,所有13個社區兒科“縱向醫聯體”,今年門診量較往年增加5%,優質兒科醫療資源正輻射並下沉到基層。記者在醫聯體成員、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家住附近的鄧女士帶著高熱的孩子求診。“我們從小在古美看病,離家近,醫生水準也不錯,省得去大醫院排隊等候了。”鄧女士説。
中心主任湯春紅介紹,目前冬季就診高峰每日問診量約百餘人次,同比去年增加10%左右,兒科此前有2名醫生,第3名醫生培訓返崗後,基本可滿足社區患兒就診需求。
這種“就診量分流”的效應在其他地區也有體現。新華醫院的兒科普通門診,11月同比下降34.26%,12月同比下降33.22%。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認為,這與北部兒科醫聯體項目的開展有密切關係——以寶山區吳淞醫院為例,今年吳淞醫院兒科門診量呈較大幅度上升,近期也出現就診高峰。
同樣,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今年12月兒科普通門診量,同比去年下降18%。中心醫務部副主任董斌説,東部兒聯體建立以來,東方醫院、浦南醫院、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浦東婦幼保健院、奉城醫院等二、三級醫療機構兒科交由兒中心託管,6家原本沒有兒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出兒科門診,14家社區開設了兒童霧化室。基於此,今年浦東、奉賢兩區兒科門診和住院業務合計共增長7.4%和37.7%。
基層醫療點,人手不足問題凸顯
隨著冬季就診高峰來臨,申城各區域醫療中心、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人手不足問題凸顯。
兒科醫生加班加點,在各大醫院已成常態。市八醫院兒科主任陸定介紹,這些天日均300余名患者,中班日均門診也有100余人次,這一數據較前兩個月翻了一倍,同比去年增加50%,“兒科現有8名醫生加班加點,方可滿足患者需求”。大華醫院兒科副主任陳輝説,自上周起門診顯著增加,從日均370余人“跳”至470余人,與前兩年基本持平。楊浦區中心醫院兒科主任張季紅介紹,今年兒科門診量進入12月(截至26日)為6135人,即每日230余人次,維持在去年水準,“兒科總共有7名醫生,週一至週五都安排上早中班,從早上七時半到晚上十時,人手不足,負荷較重。”
在遠郊,社區兒科服務則尚未跟上,一大原因也是人手不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兒科日均達800人次,相比11月份翻了一倍;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兒科日均可達1000人次,同比去年增加30%,10月份至12月份同比增加10.26%。
金山醫院醫務部主任李宏治説,作為區域醫療中心,醫院輻射整個金山區域,目前區內二級醫院、三級醫院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社區服務一直想跟進,卻因人手不足難以開展,“如果兒科診療觸角能進一步延伸下去,醫院的兒科診療壓力可有效分流、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