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一小學舉辦“中國人過中國節”

2018-01-02 09:51:1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舉辦“中國人過中國節”主題活動 讓孩子們重溫鮮活的城市記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生觀看棉花糖製作。傅國林攝

  大廳內,兩位民間藝人正在放西洋鏡,操場上傳來“湯糰、餛飩、小籠包”的叫賣聲,校園電梯成了“輪渡站”,各個教室則“變身”為國際飯店、國泰大戲院、大世界等上海地標建築……12月29日是2017年的最後一個上學日,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一早來到學校,發現這裡大變樣了。

  在這場名為“阿拉屋裏來白相”的“中國人過中國節”主題活動中,學校蒐羅了各種頗具代表性的事物,將這群“00後”“10後”帶入了時光隧道,重溫那些陌生而鮮活的城市記憶和傳統文化。

  再現孩子們新鮮、大人們懷念的生活方式

  走進裁縫鋪,讓師傅幫你量身定制一件旗袍、長褂———這是老上海人的“衣”;吃了大餅、油條、豆漿、粢飯這“四大金剛”,一天都有力氣,下午閒來無事,去炒貨鋪買幾袋核桃瓜子、鹽炒豆、花生米,晚上去老字號飯店“沈大成”“王寶和”打個牙祭———這是老上海人的“食”;石庫門房子小,也要放上大櫥、五斗櫥、床邊櫃、木床、臺子、四把椅子“三十六隻腳”撐一撐面子———這是老上海人的“住”;騎上“鳳凰牌”自行車或者坐上人力車夫踩的黃包車出門兜風———這是老上海人的“行”。這些孩子們新鮮、大人們懷念的老式物件和生活方式,在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校園裏一一再現。

  校長吳蓉瑾告訴記者,“中國人過中國節”是學校的品牌特色活動,也是特色課程“情感教育課”的課外延伸,到今年已經是第14屆了。該活動每年一個主題,包括中華美食、中國戲曲等,都與中華傳統文化和上海地域文化相關。圍繞當年主題,全校各班選取一個角度,自行佈置教室。

  這次活動為了讓學生的體驗更真實,學校特地向松江車墩影視基地借了“道具”,家長們也慷慨拿出家裏的縫紉機、“三五牌”臺鐘等老物件。吳蓉瑾説,這些過往的生活記憶記錄著城市文明的變遷,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不要説現在的孩子,就是‘80後’家長們,也不了解過去的生活物件和方式。”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重溫祖輩父輩的生活記憶,更加了解這座城市。

  在真實生動氛圍中感受節慶習俗傳統文化

  當天的活動還有許多與“過年”有關的元素。年夜飯開席了,冷盆、熱炒、點心個個討口彩;過年家裏來客人,招待的可是大白兔奶糖、萬年青餅乾、麥乳精、樂口福等;當天現場,還有“新雅”“杏花樓”的大廚們帶孩子們品味中國年。

  新春佳節裏,傳統文化更是不可或缺。四(7)班的教室裏,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體驗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古法扎染藝術,板藍根染出的藍色、血藤染出的紅色、普洱染出的茶色,共同構成了一幅幅斑斕的畫面;二(2)班的教室裏,瀰漫著濃濃墨香,代客寫書信、寫春聯的生意正紅火;其他教室裏,大家跟著民間藝人學習捏面人、寫龍鳳字,不一會兒,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熊貓、哆啦A夢就慢慢成形了,一個個龍飛鳳舞、造型各異的字體出現了……

  吳蓉瑾表示,節慶習俗、傳統文化和工藝中保留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與活力,需要後來人銘記和傳承。學校每年的“中國人過中國節”活動,不僅是為孩子們一年的校園生活畫上個圓滿的句號,更是讓孩子們在真實、生動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