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路文化街: 紅色文化繁榮

2018-01-05 16:02:1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 寶山路文化街:進步報刊雲集 紅色文化繁榮

  靜安區寶山路南起天目東路、北迄同心路,長不過1.7公里,然而在上世紀初,這裡卻是上海乃至全國最著名的人文地標,坐落著著名的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也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基地,陳雲、沈雁冰(茅盾)等在此接受紅色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大批進步報刊、書店雲集於此,將進步思想傳入千家萬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9

圖説:寶山路文化街僅存的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張龍 攝

       曾是我黨重要基地

      上世紀初,寶山路是條繁華之街,工廠商店林立,而在眾多實業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商務印書館。它始建於1897年,原址在江西路德昌裏。1904年在寶山路東側(今寶山路499弄位置)興建總務所、印刷所和編譯所,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出版印刷企業。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工作人員張輝稱,寶山路是進步新思想的活躍之地,尤其商務印書館是共産黨重要基地,許多革命先驅曾是印書館員工,在工作中接受進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陳雲與茅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16年,茅盾進入印書館編譯所英文部工作,後來成為中共最老資格的黨員之一。中共一大後,常有各地信件寄到印書館,寫著“沈雁冰先生轉鐘英小姐台啟”。“鐘英”就是“中央”的諧音,亦即中共中央,那時各地共産黨組織給中央直接寄信多有不便,便由茅盾代轉,印書館也因此成了共産黨的重要基地。

       陳雲也在印書館工作多年,1925年他在這裡入黨。他曾感慨:“如果我沒有來到上海,如果沒有進商務印書館,就沒有我後來的革命道路。”

       進步文化在此匯聚

       在商務印書館輻射帶動下,寶山路周圍的寶興西裏、順泰裏、寶山裏、仁余裏、寶光裏、鴻興坊、華興裏、三德里等弄堂裏也成為文化聚集之地,居住著許多文化人。其中數三德里最為熱鬧,創造社的出版部就在三德里,週全平、柯仲平、葉靈鳳、潘漢年、嚴良才、鬱達夫等在弄內工作居住,也帶來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

       1922年,郭沫若、成倣吾在弄內A11號編輯出版《創造季刊》和《創造月刊》,潘漢年、葉靈鳳主編的《幻州月刊》也相繼出版。接著,樓適夷與中國世界語學會在A15號開闢了圖書館。不久,中國農學會在A19號成立,會長吳覺農1924年住進三德里A19號,從事進步的文化科學工作。1926年,郭沫若、惲代英、張聞天、茅盾等文化名人在此成立中國濟難會,出版《濟難》雜誌。

       張輝告訴記者,三德里曾是磚石結構房屋密集的繁華地段,弄內有20余幢二層樓房。因為戰爭,如今三德里已經不復存在,大概位置地處現在的寶山路、鴻興路、永興路三角地段的原閘北少年宮一帶。

       寶山路及其周圍還有書局、書莊、書店20余家。《嚮導》週刊、《新青年》、《中國青年》三家刊物聯合在寶山路上設臨時總發行所,後改為上海長江書店,頗具規模,許多讀者從四面八方趕來,一時盛況空前。

       戰火摧殘由盛轉衰

       張輝告訴記者,據記載,紅色文化在寶山路的繁榮一直持續到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發生後,12家進步報刊編輯部和1家進步書店被查禁、停辦或遷出。黨的活動有所削弱,直到次年才逐漸恢復。

       而寶山路文化街最終的消失,發生在1932年“1·28”淞滬抗戰。靠近虹口區的寶山路成為了主要戰場之一,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商務印書館主廠房毀於空襲,一同被毀的還有被稱為“亞洲第一圖書館”的東方圖書館,46萬冊珍貴古籍化為灰燼,當天大量紙灰如白蝶起舞飄向整個上海天空,被稱為自圓明園之後中國文化的第二次浩劫。繁榮一時的寶山路文化街就此毀於戰火,以至於現在幾乎都難尋痕跡,只有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廠倖存了下來。

       不久前,商務印書館剛剛度過了120歲生日,經修復後的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揭牌。“千丈之松——商務印書館創辦120週年專題展”同時開幕,除了展示出版業先驅們實業救國的歷史,也記錄了陳雲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商務印書館的革命鬥爭歷程。來到修繕一新的印刷廠舊址,這棟古樸的大型建築已與周邊社區融為一體,人們可以在這裡感受寶山路文化街曾經的輝煌,以及這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文化記憶。 

       專家點評>>

  難忘的“小路大家”

       20世紀初,寶山路及周邊地區民族資本工商業繁榮昌盛,著名的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就在其中。那裏不僅留下了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趙世炎、陳雲等偉人的足跡,還留下了梁啟超、蔡元培、魯迅、老舍、矛盾、鄭振鐸、胡適等一大批文化大家的身影。寶山路近鴻興路口的三德里,同樣文化精英薈萃。1925年五卅運動後,共産黨人惲代英等聯絡進步人士郭沫若、葉聖陶等,在A3號發起成立了革命團體“中國濟難會”;1926年在A11號創辦了《創造月刊》;被譽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就居住在A19號,此處也是中華農學會會址……可惜,好端端的一條透著濃濃書香之氣的寶山路,卻在1932年1月28日,毀於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馬菁苒(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館館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