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燃職工演戲夢 市宮“星空劇社”首臺大戲今晚首演
圖説:《這是最後的鬥爭》劇照 劇方供圖
最深沉的愛,自有其最樸素的表達方式。
1月5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星空劇社”首臺大戲《這是最後的鬥爭》,將在茉莉花劇場首演。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職工們,不光為舞臺奉獻出自己的業餘時間,還貢獻出了大白菜,熱菜熱飯,甚至是家裏的傢具……拳拳此心,也不只是因為愛戲。
愛演戲 帶傢具
身邊,有很多人懷揣著表演的夢,只是生活和工作,讓他們把夢想連同戲服,塞進了箱底。茍且于朝九晚五,柴米油鹽。
去年6月,市宮發起了一個公益項目,成立了“星空劇社”,為的就是重燃職工演戲的夢想。劇社的宗旨是“繁榮上海職工戲劇文化,排演優秀的戲劇作品。”市總宣教部職工志願者負責人李琰很感慨,“曾經,職工在話劇舞臺上有著很出彩的表現,市宮曾經創排了《于無聲處》就是最好的例子。”
圖説:《這是最後的鬥爭》劇照 劇方供圖
《這是最後的鬥爭》正是劇社成立以來的首部作品,職工們自然要全力以赴。
事實上,這臺戲裏的職工演員有不少是表演係畢業的,只是工作後都把曾經的專業放在一邊了。導演顧攀説,“一開始坐排的時候,他們是找不著北的。”通過一次次的熱身,對於劇本和人物的逐漸熟悉,劇社的成員們才慢慢覺得“曾經舞臺上的感覺抓回來了,丟掉的東西都回到身邊了。”
為了把戲做好,從導演到演員,從臺前到幕後,每個人都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劇組中,負責協調道具的李晟驊其實也熱愛表演,但服從大局,甘居幕後依然兢兢業業,“正式演出時,我特意聯繫了一家飯店,到時會送來熱騰騰的飯菜,舞臺上看起來才最真實。”而演員手裏拎的菜籃子,李晟驊也想好了,“各種各樣冬天大過年的時令蔬菜,我都準備好了,大白菜要多放幾顆,北方人愛吃。”導演顧攀説,“不只是大白菜,舞臺上還有些傢具,也是大家從家裏帶來的。”
看到大家對舞臺的熱情,李琰頗為感慨:“我不禁想,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我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就讓舞臺,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圖説:《這是最後的鬥爭》劇照 劇方供圖
愛工作 不請假
畢竟,星空劇社的成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有週末或者休息日大家才能湊齊。
整個劇組來自各行各業,譬如前面提到的李晟驊,他是虹橋錦江大酒店市場銷售部主任;飾演何大明的孫量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事業發展部館員;飾演何慧敏的朱敏菲是國聯安基金行政經理;飾演康媛媛的伊依是SNH48藝人導師兼歌手……
“我知道,大家工作了一週很累,有的人家裏有老人和孩子,有的人這期間得了肩周炎,包括這兩天降溫了,很多人都感冒,可是他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顧攀説。
為了演出工作兩不誤,剛剛過去的元旦,他們一天也沒有休息過。“每天從中午12點開始,一直排練到晚上10點結束。”顧攀説,“他們要求更早一點開始,但我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休息,由於這次演出沒有設置B角,所以他們每個人都很重要,不能累倒。”
圖説:《這是最後的鬥爭》劇照 劇方供圖
愛小家 愛國家
能讓大家的熱情如此之高,除了舞臺的吸引力之外,《這是最後的鬥爭》這齣戲中所蘊含的力量也功不可沒。
《這是最後的鬥爭》是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編劇,國家話劇院2009年排演的。這臺戲和一般商業娛樂性質的話劇不同,它以熱情飽滿的現實主義筆觸描寫了社會轉型期中一家三代人的困惑與堅守。
該劇以一個何姓家庭在除夕之夜發生的一系列變故為切入點,描繪出一幅中國百姓眼中的“家、國、天下”畫卷,堪稱批判現實主義的反腐力作。全劇的主旋律《國際歌》作為一條情感線索,始終貫穿全劇,並在結尾時奏響了劇中人物命運的最強音。
“戲裏的大家庭象徵著我們的祖國,每個家人都代表著一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家裏人多,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正視它去改變它。”顧攀説,“因為愛家,才更加熱愛民族,熱愛祖國。”(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馬上評:小小的夢】
可能,相比起十里洋場中各種世界級的演出,“星空劇社”的演員們的表演技巧,看上去確實有些稚嫩。假以時日,技巧終究是可以磨練出來的。
時光,無法磨滅的是夢想。堅毅的眼神,執著的步伐,就蘊藏在《這是最後的鬥爭》的臺前幕後。
走上舞臺,是他們從心中的夢想,曾幾何時,可望而不可及。他們是幸運的,因此倍加珍惜市宮能給了他們這麼好的一個專業平臺,助他們夢想成真。
又豈止是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小小的夢想,詩和遠方的憧憬,就在川流不息的街頭,在高聳入雲的寫字樓,在地鐵上,在熄燈後……
祖國終究會讓每個小小的夢想,慢慢地實現。